向孔子学什么?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读李敬泽的《咏而归》,写了数十篇读后感,其中有一篇《我们应该向谁看齐》,说的就是向孔子看齐。
看齐就是学习。学什么?
首先,孔子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干什么的?就是要有超然独立的见解,不随风倒。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不给领导拍马屁,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萨义德说,知识分子是背井离乡、边缘化的分子。“丧家狗”正是这个意思。
帮李教授敲一下黑板,注意以上文字中对知识分子和“丧家狗”的定义!
还有一种说法,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知,他们对国家的热爱,表现在总是对现实不满,总是在“吹毛求疵”。所谓不给领导拍马屁,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客气地鞭挞吃人血馒头的“人民”。这样的人,才配叫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注定是孤独的,而且那孤独是在人群中的孤独。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丧家狗”。
孔子生前,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的不合时宜,因为他太过理想主义,注定了不可能飞黄腾达,注定了只能颠沛流离。
李零说:
《论语》里,什么最好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里,什么最难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的,后世的“夫子”们学得最快的正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们通过自己的学问“干禄”,进身之后,穿得越来越讲究,吃得越来越精致。怎么吃?看过《红楼梦》,你至少略知一二。
什么最难学?坚守其志,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初心,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古代冷兵器战争,全靠士气,而维系士气的是将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孔子说,将领可以更换,但一个平常人却必须坚持信念,矢志不渝。
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伐陈,与楚国援军交战。孔子以及他的一帮弟子受困于陈蔡之间,整整断粮七天,全靠清炖野菜维持生命。身体不好的弟子宰予已经饿晕过去了;比宰予的身体更不好的颜回还在择野菜;跟他们一起挨饿老师孔子却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嘹亮,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关键时刻,子路和子贡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言论: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新的失败,混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要脸乎?他俩一致认为,老师混成这样,已经山穷水尽了。
来看孔子怎么说的:这是什么话?君子实现了志向是达,志向不能实现是穷。而今我遭逢乱世却拥有仁义的理想,怎么是穷呢!所以我自己反省而不改变志向,在困难的时候而不丧失道德。冬天下雪之后,才能知道松柏的茂盛。……“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好一个“于丘其幸乎”!这就是孔子!这就是男子汉大丈夫!
后来将“匹夫不可夺志”发扬光大者是孟子,他的名言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悲的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变得无比务实,他们的“志”,是稻粱,是眼前利益。因为务实,我们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可以既媚雅又媚俗。我们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学习形式逻辑,去探究宇宙黑洞,去排列元素周期表,去钻研毫无用处的什么劳什子定律。因为看重眼前利益,我们喜欢仿冒,跟风,速成,走捷径。
孔子成圣,《论语》成为“圣经”,是不是为了方便后人走捷径?
李零叹道:传统就是过去。过去和现在、将来一样,都有好有坏。每个生命都像一片树叶,从青翠欲滴到枯黄陨落,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也不例外,早已枯黄陨落了,历经数千年仍然青翠欲滴的,是他老人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是匹夫不可夺志!
2022年11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