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鹧鸪天》这个词牌只有一体,即晏几道体。它的钦定词谱如下: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我们按照钦定词谱的正格来填,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在宋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同于此体的《鹧鸪天》,问题大多就出自于首句的格律上。
一,关于格律的几点说明:
(一) 关于首句格律。在搜韵或《钦定词谱》里,鹧鸪天的首句,平仄格式是中中中中中中平,许多作者按照《钦定词谱》理解为,除末字外,其余六字皆可平可仄。其实不是。这个标准太宽了。我们看所有小山词(也就是晏几道的词),首句的格律完全符合七言律句仄起平收格式,虽然有时候有拗救,无非是“(仄)仄仄平平仄平”。其正格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说首句有另类的变格的话,即是赵长卿的两首鹧鸪天词采取了七言平起平收的格式,有一首起句是“新晴水暖藕花红”,还有一首的起句是“玉容应不羡梅妆”。
其它词人所填鹧鸪天词,大多依小山的起法。
总结:鹧鸪天首句,或依晏几道的词,采用仄起平收七言律句;或依赵长卿的词,采用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但词的第二句与律法相同。我们填词决不可以将平起律句和仄起律句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末尾一字为平声字,前面六字可以随意平仄。
(二)关于第三句格律。小山词第三句多用七言平起仄收律句格式。也可于第五字用仄,即所谓小拗(末五字“仄仄仄平仄”)。
(三)关于后段起拍三字句格律。依小山词例,它是“平仄仄,仄平平”。而赵长卿的变通为“仄平仄,仄平平”。所以,后段首个三字句的格律为平仄仄,或仄平仄,而不能理解为“(仄)(平)仄”。尤其不可填成“仄仄仄”。
(四)另外,全宋词中还有平起鹧鸪天,作法与本谱不同。因作品很少,为“非主流”,所以词谱不列。例如《鹧鸪天》无名氏
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球。
日享三餐朋友饭,夜眠一宿玉人楼。
真快活,度春秋。从他乌兔走无休。
或时戏耍名园里,或把长竿湖上游。
就是曲型的平起。
二,《鹧鸪天》的特点及填法
鹧鸪天具有七律和七绝的特点。
他的特点,
一: 和七律、七绝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
《鹧鸪天》前四句就像一首七绝,也有起承转合的讲究,但上片没有明显的结句。
上下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家要记住,鹧鸪天这个词牌和其他词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他实际的东西就是起承转合,上片没有明显的结句,章法上特别简单,所以我们在承转上要特别注意。
也可以这么说,《鹧鸪天》它是由七个七言的律句,加上两个对仗的小三字句组一篇的。
也可以看成上片一个七绝、下片一个近似七绝组成的。
它最接近于律诗了。
二: 对句。七律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工对,而在鹧鸪天中原则上要求三四句工对,同时词中放宽了可以工对也可以意对,对不了工对最起码来个错综对,最好是流水对。流水对会使句子整首词更加流畅和灵动。
三:结。他的结要求结在虚上,最宜结在虚处,就是以景语做结。
另外对句的三四句是词眼所在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因为这个三四句是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关键所在。
整首词只有最后一句是结句。要出味要味长,一定要用景结。当然也可以用情结,但情结很难出味。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例词分析一下: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一首词上片和律诗是非常相近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些话到底和诗有什么不同呢?
咱们不看下片 只说它是七绝。
从这首来看它前半片几乎和律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区别在哪呢?区别在语言的用字上。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弄的这么鲜美,尤其后边那两句,美极了。
它和诗句那种带着某种感觉某种味道的那种东西不一样。
大家细细体会,这么一读就感觉到它是词味,非常柔媚。而没有诗的规整,庄严。
如果要是律诗它可能要表达其它的意思,不会这样弄的这么鲜美。
我们接着看,“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一读这的时候,句式变了,结构也变了
如果说上片是律诗的话,一般是起,第二联承,就完了。
但是这首词它就不同了
它从“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由“当年”
两个字,来交代作者写的是当年的回忆
然后下边两句就是当年的回忆。
所以说一二句呢就是一起一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一起一承 对吧?
和诗不一样了吧?当年两个字告诉你,“彩袖殷勤捧玉钟”那是当年
作者后边两句话还是当年,也就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然后接后两句,其实起了这么个作用,它把这四句就捆在一起了。
我们接着分析下片,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律诗在这里一般是开始转了
就好比我们踢足球
在这里一下子把球踢得远远的(第七句)
然后再跑过去把球抱回来(第八句)
这个是律诗的一贯写法
而词呢,我们都知道,双调词分上下片。
上片写完后,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球。
下片的开头要重新选一个点。
关键是这个点如何选呢?
这个点一定是在前边那个球之上的。
好比上片是一个织好的彩球,然后我们从这个球里拽出一个新的线头来
在这个线头的基础上再接着绕,这就是下片。
上片说什么彩袖呀、玉钟呀、什么楼心月、什么扇底风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的,回忆的。
那么下片他怎么说?
“从别后,忆相逢”
从别后,就是一个新的线头
“忆相逢”就开始缠了
相逢什么呀?这不就开始说了么。
说啥呀?“几回魂梦与君同”,就已经缠起来了
接着再说“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它是这样一种结构
先回忆过去,回忆完过去,又回忆分别后这一段时间,然后再说我看到你都怀疑是不是真的。
第一句是先说过去,第二句转回来表明还是说过去,过去说完了,又说从分别以后到今天,最后回到眼前。
它是一个倒叙的手法,一层一层的把情感把内涵往前推,一直推到结尾。
这个结构与常见律诗的起承转合,尤其下片是大不同,要是律诗肯定不会这样的。
这就是鹧鸪天,这是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再接着来看
晏几道的另一首《鹧鹄天》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这句话说明词人和某人有一个约会,这个约会,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呢?
从一个“守”字可以看出,大致意思说,等到莲花开的时候,我们好去结伴游,然后,我们坐着船,冲开萍叶,也是上句“结伴游”的一个继续。
我们再看他接着如何往下写的?然后它就想象了结伴出游以后的一个场景。是什么场景呢?“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就是对前两句的一个补足,手法上其实和“彩袖殷勤捧玉盅”大致是相同的。前两句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三四两句用很美的一个对仗把它补足。
他说“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来时”对“采罢”,“浦口”对“江边”,云随棹对“月满楼”,对的非常自然而又工整。一看在这里就完了。也就是说读完这四句时候画一个句号。
那么《鹧鸪天》的写法是不是几乎一样的呢?
“彩袖殷勤捧玉盅”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写,三四句用一个对仗进一步把它补足。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回忆过去,一个是写未来的。想想古人是如何写的,如何布局的。
好,我们接着看下片。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下边它怎么去转呢?因为上边说了莲花,所以下面就用花不语,用“花”来和“莲开”、“萍叶”去衔接,这就是在上片那个彩球里又起了个线头。
鹧鸪天的上片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球,下片,要从上片重新找一个线头,必须是上片。“花不语,水空流”,承了上片了吧?然后为什么“花不语”?为什么“水空流”呢?哦,原来是“年年拚得为花愁。这不承下来了么?就这一环套一环的。“拚得”大概就是为它就不顾一切了吧。为什么会“年年拚得为花愁”呢?
下边两句它做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表面看来好象就是一个解释,好象没有递进。但是它用解释的语言来推出了另一层来收住全篇
为什么呢?
我们看“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明天万一西风一吹,那花都谢了,"争向朱颜不耐秋",就像朱颜似的。
这个朱颜,表面看来说的是莲花,实际是暗含说的是人。
到那时候,花也落了,人也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才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时光,才要拚的为花愁。
是不是它用解释的语言,推出了另一层意思,来收住全文的呢?
珍惜眼前的时光。大家细细体会一下他这几层是怎么来的?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大声地读一遍,感受一下,是不是这个意思。
它也是分为四拍,第一拍就是第一句起,下句承接一下。第二拍用一个对仗句,把那个起圆满的结束了,
然后下片三字对从上片那里重新拽了个线头,开始缠了,最后一收,这就是鹧鸪天的章法。
三,《鹧鸪天》适合写什么体裁,很明显,它最适合抒情抒怀。尤其是借景抒情。当然也可咏物,但很少见。如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讲了两首例词,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词牌的特点及写法掌握没有。那不如作个练习吧!
本期作业练习,仿照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以蜡梅为主题。依正格填词《鹧鸪天》蜡梅。或咏或赞或叹皆可。咏物抒情都可以。检测合格发至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