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第一部分:理解其实是记忆导读
问题设计者:王莉平
1.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一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
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因此难以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有把握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它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让他们算出桌布、足球场、信封、门框等的面积。
2.学生难以理解新的概念,尤其是非常新颖的、学生不能联系到任何其他已知概念的内容,认知科学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他们应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理解的概念。如不知“自始”的意思而去查字典理解;不知欧不定律而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定律中的电能是由电子流动所产生的的能量,把电子流动比作水流,沿着电线流动的电子就像沿着管道流动的水。电压就类似水压,导体电阻管道摩擦或堵塞程度,这样一类比,抽象概念就理解了。
3.我们依赖已有知识的一个结果是我们需要具体的例子,那是不是只要给出实例就有用呢?
——当然不是给出实例就能有帮助的,他们必须是常见的。不是具象性而是常见性让实例变得重要,当然学生熟悉的大多数例子都是具象的,因为抽象概念很难理解。学生熟悉的大多数例子便于便于和抽象感念类比,理解。
4.为什么说理解其实是记忆?
——理解新的概念其实是让正确的已有感念进入工作记忆,并重新加以组合,比如做新的比较,或者想想被忽略的特征。比如用同样的力用球棒击球和汽车的结果,理解“力=质量×加速度”的效果,是因为质量差别。(没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任何新的概念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指示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必须确保学生能取出长期记忆中的正确概念放入工作记忆。另外,这些记忆中的概念的正确特征必须被用到,比如比较、结合或者操控。)
5.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解释和一系列例子时,他们就真的理解了吗?
——未必。第一,即使学生“懂了”,也有理解的深浅之分。第二,即使学生在课堂里“懂了”,这个知识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环境中。
第二部分:《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导读问题设计者:米永丰
1.什么是机械记忆和理解性记忆?机械记忆得到的是表面知识,理解性记忆得到的是深层知识,表面知识和深层知识的区别在哪里?
——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缺乏,理解力差,记忆时较多地、大量地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理解记忆则是根据材料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高年级学而生开始逐渐运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到高中,基本过渡到理解记忆。
区别:①表层知识意思是学生对内容有点儿认识,但有局限性。他们获取知识不能依赖已有的概念理解新的概念,而需要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类比或者解释,且只有在已有提供的环境下能理解这个概念。
②深层知识,就是学生对学科知道得更多,知识点之间也连接得更加充分。他不仅了解每一部分,还看到全景。这一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很多不同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谈论,想象如果一个部分有所改变,整个系统会如何变化等。
启示: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以前我就是欠缺深层知识,不会将知识点连接充分,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学了这一部分内容,我再去阅读文章,感觉功力大增。其实文章千千万万,其实都有组合规律,如果能教会学生从形式、内容反复变化中发现文章的深层知识,再探究写作欣赏会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中学生必须达到阅读自动化程度,才能更深层次探讨文本情感,写作技巧,多角度评析。如何阅读自动化,需要训练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文本,初步赏析,解答思考题。
2.学生只拥有表面知识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深层知识?
——原因:①学生上课不专心;②机械掌握知识,只能找到事物的相似点,但不能理解透彻,迁移运用。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既不容易还很费时间。
深层知识表示理解所有事情,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深层知识比表层知识更难获得,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深层知识呢?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
3.《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中将表面知识叫做专家结论,深层知识叫做专家思维。专家思维是高度抽象的,为了理解专家思维就要有大量的实际事例做支撑,同时也要用专家思维去解释更多地实际事例,这样才能完成深层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深层知识经过工作记忆的加工,会进入长期记忆库。深层知识指的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还是过程性知识?或者兼而有之?
——我认为兼而有之,以适时向知识为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