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着《文话七十二讲》——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著的关于中学作文方法的书(现在则是名著了),一串字符“正在做什么事,周围有着什么东西”,触发了我一个问题意识——周围的人。这个问题,虽属我在阅读中“开小差儿”,但对整个人生来说,是很值得沉思的。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为把人“逼真”了——抽象的具体。其中的“社会关系”具体到个人,就是“周围的人”,就是自己与周围的人之关系。比如,生活中的邻里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读书上的同学关系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出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的这句话,可谓充分彰显了“周围的人”的重要性。但我也喜欢这句话的后言“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前者显示的是“周围的人”于个人的影响力和价值,后者表明的是“个人内在”的根本性力量。整体地反思之,“声和形正”可否成为一种“朱者”?可否决定或影响“周围的人”?这是否又会让人联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串联”下去,可谓“思无尽”。我不想复杂化这一问题,还是简单一些的好。
周围的人,确是一个人生的重要问题。这是无可否定,也无须质疑的。现实地看,而今温饱富裕生活了,“周围的人”与个人的关系就日趋凸现地更为重要了——避免寂寞,防止孤独,消除无聊。但要问的是:在“周围的人”中,与谁人保持一种联系是可以避免寂寞、防止孤独、消除无聊的呢?“友好聚会”是一个不错的“日常生活法”,但之后呢?寂寞、孤独、无聊是否重上心头?因而问题就在于“根本法”在哪里?这就让我们不能忽视而必须正视:温饱富裕后,个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刷头条、玩抖音”能够满足个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吗?恐怕是“被其消费”而不是“满足自我”吧?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法”还在于从个人兴趣出发,找到别样的一种“周围的人”。个人的真正兴趣何在?我想,还是“以终为始”的方法寻找为佳——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这个问题为逻辑主线,想想幼年的“初心”、青年的“梦想”、老年的“终态”,深究之,自己的兴趣所在终会呈现。找到了自我的真正兴趣——根本追求,那么,建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有了“地基”。其“四梁八柱”呢?无疑,就是别样的“周围的人”了——著作名家与经典著作。这是一种只要拥有就与自己不离不弃的“周围的人”,且是“高手”,与他们共居一室,喝着茶,对对话,心灵共舞蹈,何来寂寞、孤独、无聊?其过程与结果都将是:与伟大的思想保持一种联系,做一个有精神高度的人。
精神丰沛的个人世界,须由精神的优质建材来构建。个人精神的贫乏,怎能不招来寂寞、孤独和无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