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上婷锦姐姐的分享中,董老师用她动听的声音和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
文字可以令人“入物境”——唤醒“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意”、“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感官体验;
文字可以令人“入情境”:同悲同喜,唤起回应了自己的生命经验;
文字可以使人“会于意”——了解作者的精神指向,从而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对话。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诗意,如同校园中迎着春风吐绿的树枝在我们视野中飘摇,让我为那一抹新绿而心生欢喜,如同窗台前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蝴蝶兰随着春日尽而花蕊初绽,让我为它蛰伏在那漫长冬日积蓄力量而感动。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诗意地安居”。只要有时光流转的地方,所有的美好和它带来的情感体验都有它的有效期限,而文字表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出口。
喜欢阅读,字里行间可以无限延展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用更多的思维来填补,那些空缺的细节是我们给作者的灵魂做的装饰。在文字里,我们品读每一个冬季霜染的人生,体味每一个夏日飞翔的流光,沐浴在童话般温馨的春季和秋季,释放也珍藏着文字带来的每一份感动。
长长短短的诗行中,多多少少的故事里,深深浅浅的印记上……我们都这样老去,在不断的经历和不断的感受中老去。

曾记得,和师父聊起过朱自清最触动人心的散文《背影》——文章通篇都是对父亲的白描,没有任何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一句情绪的渲染,却让我们身临其境。
文字之外,我们和作者一起站在月台之上,看到他父亲臃肿的身子弯腰爬下月台去买橘子、再怀揣着橘子、爬上月台的蹒跚……少年读《背影》只觉他文辞朴实无华,不似《匆匆》的发人深省和《荷塘月色》的清新怡人。而今再读,文章中那个“背影”却让我为之落泪。此时此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看不清面容的影子与作者父亲的身影重合,那就是你和我日渐老去的父亲的样子啊。每一次父亲送我们远行,转过身去之后,他们的身影就在渐行渐远中越来越小,直至淡出……
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随着我们的日渐成长,父亲也慢慢的淡出我们的生命。每次重读,思至此处,禁不住泪流满面,是啊,经历教我们读懂了,隐藏了作者文字之后的,面对父亲的老去、面对父亲逐渐淡出生命的不忍与难舍。

生活的温暖是生命更迭无法掩盖的,幸福的滋味是钱财权势无法浇灌的,只有当迷人眼的乱花散尽,我们才能够看清生命和情感最真实的脉络,认识自己,记录生活,留住生命中最值得留住的时刻,如同干花把热烈的情感隐藏在枯萎褪去的色彩之中。多年以后的多年,再次翻阅,想起曾经擦肩而过的人,想起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片段,内心应该会是丰盈和富足的吧。
阅读,在别人的文字中体会自己的幸福
记录,在自己的文字中留存旧日的美好
文字,是我们幸福的另一扇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