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作者: 瀚海侯 | 来源:发表于2020-10-18 01:16 被阅读0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割线---

    圣人降世是为了教化世人,简单的理解其实就是传教。
    在当代,大多数人对“传教”这个词的印象来自于“传教士”,这是西方宗教里关于神父之类的统称。
    所以很多时候,当人们提起传教这个词,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百度百科直接就没有关于“传教”的解释,有的只是“传教士”三个字。
    这让我废解的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传教≠传教士

    “传教”两个字在中文里是“言传身教”的意思,大白话就是“苦口婆心,手把手的教”。
    也就是说它的正确含义应该是传授、教育的意思,本身没有歧义。

    作为一个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导师,如果他在教别人的时候仅仅只是说一句“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之类的来解决,估计没人会听。
    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让人们认同的理由。
    老子发现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良,并且人们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喜欢善良的人。
    而那些不好的人或事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远离。
    他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同样都是人,为什么好的会被人接受,坏人就要受到折磨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在这里读[wù],讨厌,憎恨。
    斯:则、就。在这里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已:是【yi】不是【ji】,在这里代表过去。

    我发现很多译文中都解释成: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这种理解初看似乎没问题,但是如果结合“斯恶已”三个字来理解,就变成了: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讨厌了。

    这么一看,会觉得十分怪异。
    另外,恶字在这里代表讨厌,憎恨,跟丑没关系。
    如果把恶字读作【è】,代表的是不好与凶狠,同样跟丑没关系。
    再说,如果恶字代表丑,那老子直接写成美与丑就行了,何必用一个恶字?!
    因此,上面的解释很牵强。

    我们先来看“斯恶已”三个字,这三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应该理解成:就讨厌或憎恨过去。
    为什么讨厌、憎恨过去呢?
    我们再看前一句就会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讨厌过去是因为我们知道了美这个字眼。
    有句话叫做“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这句话是贬义的,但是在这里确可以让我们有更清楚的认识。
    试问,当一个女人发现化妆品的确可以让她变漂亮之后,她会放弃化妆品么?
    当一个男人每天收入过万时,你让他回到一天只能收入一百块的日子,他愿意么?
    不用抬扛,这样的人有,但是这样的人一定有他长远的目的,比如熬过这段时间之后,他的收入会更高或地位更高之类,如果没好处,谁也不想回到从前。

    回到正题,关于这种观点,在西方圣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神说除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外,园中其它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结果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然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样子,于是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然后当神来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因为害羞而躲起来。
    也就是说当人们开始有了美这个观点之后,发现原来过去的自己是那么傻、那么笨,竟然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美这种东西。
    所以开始讨厌过去。
    也就是说从知道美这个观念之后,才有了丑和恶的出现。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理解成:当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之后,于是开始讨厌过去的自己和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为讨厌、厌恶与美和善相对应的一切事或物。

    这大概是所有生命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比如花草会优先选择肥沃的土地和饱满的种子作为自己族群的延续,野兽会优先选择强壮的伴侣。
    人类的选择比较复杂,但其根本仍然是为了能够让下一代更优秀。
    但是,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拙劣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或使命。
    比如杂草,饱满的种子可以成为传播自己族群的主力,而其它种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这种优势,但我们不能说它们没用。
    如果一片草地上只有饱满的种子可以活着,而不够饱满的种子就不生长,那结果就只会有孤零零的几颗草生长在草地上,这样的草地还能称作是草地么?
    反过来讲,那些长得不好的杂草也许生存周期很短,但是当它们枯萎之后却可以成为很好的肥料,继而为那些长势更好的草提供更多的养料,然后这些优秀的杂草才有可能结出更多、更饱满的种子,继而让整个族群发展得更壮大。
    人也一样,优秀的人为全人类提供技术和知识,底层的普通人为全人类解决温饱问题。
    只有这样,优秀的人才可以有时间或精力去学习或创造。
    如果一个优秀的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他哪来的时间去创新和学习?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长得好看你就去笑话长得不好看的人,那比你好看的是不是也应该笑话你?
    再深入一些,一个人长得好看,所以称之为美;一个人长得不好看,所以我们认为他不美。
    然后我们发现长得美的人心肠恶毒,长得不好看的那个人心肠很好,于是我们说心肠好的人很善良,这个人心灵美。

    那么到底这两个人谁才是最美的呢?
    美与丑、善与恶应该怎么区分呢?

    “有无相生”

    曾经有人针对目前全球污染的情况作过一个假设,如果现在人类消失,那么地球只需要短短的数万年,就又可以恢复如初。
    从地球形成,然后到出现生命,接着繁荣,最终由于人类的破坏而失去生机……
    这整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难易相成”

    造一辆车或一架飞机,这个过程很复杂,我们称作很“难”。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一个个零件,那么相对来讲就容易多了,可是做一个零件本身也很难。
    那么,对于这个零件来讲,如果每个人只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与让一个人去完成这个零件相比,事情就更简单了。
    这就是“易”。
    反过来说,做某个零件的某道工序很容易,做一个成品零件相对于它的其中某一道工序来讲又要困难很多,可是如果让一个人去造一辆车或飞机那就更难了。所以说,难和易彼此成就对方,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对比就无法区分)
    后面的几句话是老子举的另外几种例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长和短只是形状上的不同,没有长就不会有短。
    同样,高和下的区别、音和声的区别、前与后的区别等等这些对立的存在都大同小异。
    这些事物虽然彼此对立,但却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习惯称地球为大地之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大地来讲,不管你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是人还是兽又或者只是一块石头,都是它的孩子,它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向。
    就好比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漂亮、最有才华的孩子一样。
    所以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私的。
    圣人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往往表现的很平静(现在人习惯用淡定这个词),因为他们对这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明白。
    他们不会因为谁长得好看就对谁更好,也不会因为谁长得丑就远离他,他们有教无类。
    用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你想学啊,我教你啊。”
    但是光自己明白没什么用,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所以圣人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让人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善。
    比如他们帮百始治病、教孩子们识字、教人们各种技巧或者告诉人们各种道理……
    也正因为这样,在人们眼中,他们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在这一章中,老子用了各种对立关系来让人们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人类和其它生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懂得思考问题,所以我们才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同样,正因为我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所以我们更应该明辨是非,正所谓能力越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回头看看我们人类为了生存而对地球所造成的伤害就会发现: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继续破坏下去,最终地球将无法孕育生命,人类也将走向毁灭。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天地万物运作不休,各有各的作为,各有各的用处,没什么好攀比、也没什么可骄傲的,你所谓的成就相对于别人来说不值得一提。
    别人有别人的成就,你拿自己的优点去看别人,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那如果你拿自己的缺点对上别人的优点呢?
    所以说有所作为的你别自视甚高,有所成就的你也别洋洋自得。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只有不去攀比,才不会有高下之分,不居为己有就不会失去。
    与其说这一章是老子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解释,不如说是老子对‘太极’这张图的解释。
    道家的核心是‘太极’这张图。
    而在这张图中充满了各种对立关系,不管是阴阳、黑白、男女、前后、高下等等都可以用这张图来表示。
    当我们理解了‘太极’图之后,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的去做两方面的考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也是我第一章所强调的‘举一反三’这种理论。
    很多问题,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会有不同的收获。
    圣人之所以比我们聪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的思考方式。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会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sq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