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觉得,大鹏欠我的电影票,他给报销了的------观《缝纫机乐队》。

今天周五,想给自己放松下,于是就有了看这部电影的动机了的。最近忙着在完成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虽然没有得到结果,却还是能够预测到结果会是那般,不过这个都是后话了。所以内心总是一种忐忑的状态。尤其说自己在完成一件事,可能更多的是想要完成自己心中的一个结的。
关于理想,我们都无话可说,也是无话不说的。这个名词,以我的目前的阅历而言就已经是蕴含了很多不可名状的内容。可想再过五年,而立之年之后,这个名词又该负载了多少东西?
我不知道,我也无法想象的到这个情况。
《缝纫机乐队》这部电影,因为大鹏的第一部电影的祸害,成功地从我观影的名单中删除掉了。今天手机正好可以观看,看了下评论,没有表现的很差。反倒是隐隐有人觉得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有了些许兴趣观看下去。
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他人的点评,可能这部电影又会少了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观看。可能也不会觉得很可惜,可今晚而言,我确定get 到我的点。或许它也可以get更多的人。
摇滚梦,可能是最为贴近青春,理想的梦想。
摇滚,它躁动不安,宣泄情感,迷人又感性。男的喜欢摇滚,可以喜欢它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也可以让自己喜欢的姑娘为自己狂野;女的喜欢摇滚,可以是借助摇滚撕掉世俗的眼光,将自己狂野热情的一面展示出来,也可能是因为摇滚中的某位主唱,某位主音贝斯,某位吉他手某位鼓手。
像极了我们的理想
缝纫机乐队的情节,按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落魄的音乐经纪人程宫(大鹏饰演),努力地支撑着自己的摇滚乐队,始终不红。为了生存,要求队员顺应时代,改为跳唱。为了能够成功,他想让队员去韩国学习再回国,手上资金紧张,缺口50万。正好这时,一个集安小城的胡亮(乔杉饰演)联系到了程宫,希望他帮助集开场演唱会。
胡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因为房地产开发而需要被拆除的“大吉他”的雕像。这个雕像是曾经这座小城,摇滚的象征。在后续的发展中,为了组乐队,陆续加入了几个队员丁建国(娜扎)炸药等。故事情节颇有转折。乐队经过颇多曲折才组建成功,同时也演凑地不错。9月30号,他们预计能够开场演。
乐队越发有名气,有次市领导表演邀请缝纫机乐队参加表演。这个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商紧紧,逼近,老板就是丁建国的老爸,曾经也是摇滚乐队迷。生活所迫,最终悬崖勒马。程宫答应了,取消了表演。故事来到了转折点,大吉他还是被拆除了。程宫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胡亮为了给他支付费用,一直在夜间打工。
这个时候,乐队实际解散了,程宫留下了一部分钱回到北京。机缘巧合,碰到之前的骑行夫妇。看到他们的演唱会的宣传还在被这个夫妇宣传。燃点到了,程宫不甘心,又回到集安!
最终如愿完成了他们的演唱会,故事结束。
电影的笑点和代入感都不错,让人看到还是内心澎湃。以看喜剧的态度去看的话,绝对能够感受到大鹏满满的诚意。具体的情节,配乐还是值得大家观看欣赏的,不再多言。其中记住了程宫对胡亮说的一段话:
为啥而唱?
不唱,心里的那口气就没有了。
心里有那股劲的时候,想的是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
现在心里那股劲卸了,想的是每天什么时候结束。
心里有那股劲的时候,你哥也摇滚过;没有了,天天就想着RMB
最后,演唱会开始的时候
伴唱一起来,胡亮的歌声一起来。
突然间,就觉得心中有股劲涌了上来,眼角似乎也湿润了。 仿佛这个时候唱歌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每个人的内心的那个精灵在歌唱。
当工地的大门被冲破,一起摇滚的人们带着手中的乐器,带着他们的热气。在歌唱,在喧闹!
内心感慨万千
这个时代,节奏太快。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太害怕失败。
成功的,不一定是幸福的
失败的,未必是不幸的
现实和理想,应该是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可是现实中各种无形的压力,岂是那么容易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好好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吗
也许仅仅只一个城市落脚的房子,就可以将大部分人按压在地摩擦摩擦。
理想也只能在地下苟延残喘!
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我忠于自己所做的选择。执着而坚持着
可是,这次,我不知道为何感触颇多?
可能是发现自己也已经渐行渐远了
摇滚吧
前行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