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六十五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9:41 被阅读4次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六十五

    【原文】:

    “好问”,“好察邇言”,“隐恶扬善”,“与人为善”,“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皆行其所无事也,过化也,不藏怒也,不宿怨也。

    【译文】:

    舜爱好提问,喜欢分析浅近话语里隐藏的含义,并且能够做到隐恶扬善,与人相处以善为主,所以象忧愁的时候他也忧愁,象喜悦的时候他也喜悦,这样的行为都是内心宽广,大度的表现,已经自己在内心化解了过失矛盾,所以不将愤怒隐藏在心,也就没有了过往的怨恨(这就是舜的为人,能够包容爱护一切人)。

    【原文】:

    舜之孝,汤、武之武,虽顺逆不同,其为不幸均矣。明庶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致用,性其仁而行。汤放桀有惭德而不敢赦,执中之难也如是;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己不见其间也,立贤无方也如是。

    【译文】:

    舜的孝顺,商汤武王的英武,虽然身处的顺境和逆境不相同,但是他们遇到的不幸却是相同的(人为的因素多,一生多坎坷)。明察万物和人伦关系,然后才能使精义得到运用,本性中的仁爱思想才能实行(只有掌握才能运用)。商汤流放夏桀并没有斩杀他,是因为心中的德行让他不能赦免其罪行,但是选择将他流放,因为执持中正之道需要给他相应惩戒,这是遵循道义的艰难之处(感叹人的不明理,要违背自然运行规律);天下有正道而在运行,在于人、在于自己的言行而不会偏离中正之道,确立贤臣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一切也都是以不偏离中道为主(天的本性使然,有道且执中,所以发展才会持久稳固)。

    【原文】:

    “立贤无方”,此汤所以公天下而不疑,周公所以于其身望道而必吾见也。

    【译文】:

    推举贤达之人而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就是商汤之所以能取得天下而不会引人质疑的原因(贤才各有所长,因为发现就代表任用其长,而得到发挥),周公用自己的身体来践行道义,所以我们一定都能看到(他能身体力行,所以我们皆能看到)。

    【原文】:

    “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违天纵赦;既已克之,今天下莫非上帝之臣,善恶皆不可揜,惟帝择而命之,己不敢不听。

    【译文】:

    皇帝和臣子都不会被蒙蔽,这是说夏桀有罪过,涂炭生灵,商汤自己为正义,不敢违抗民意去讨伐他,即使天会给他宽大为赦;既然已经执行了法令,现在天下人都是上古皇帝的臣民,善人和恶人都不能舍弃,只有皇帝会选择贤德之人而任命他,个人才会不敢不听从命令的(古代君王都是为正义而战,得到子民拥护也是因为能选贤任能)。

    【原文】:

    “虞芮质厥成”,讼狱者不之纣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縻縶于天下,由多助于四友之臣尔。

    【译文】:

    虞芮之人因为分地而产生纠纷,他们不去向纣王提出诉讼而是去请教文王断案。文王的出生,所以使动乱的天下得到安定,因为由于多方援助文王的缘故,所以才能使四方之臣民聚集在周朝(天下的万物没有不得到拥有天德的人的爱护,所以体恤民情就像光照万物,没有不得到好处的)。

    【原文】:

    “以杞包瓜”,文王事纣之道也,厚下以防中溃,尽人谋而听天命者与!

    【译文】:

    用杞树来包裹木瓜象征品德美好,文王代替纣王来实行仁义之道,礼遇下层使用厚德以防止中间民众反抗,穷尽人事谋略但是仍然听从天的旨意(与天的本性相应,所以能得民众拥护)。

    【原文】:

    上天之载,无声臭可象,正惟仪刑文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悦,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声色为政,不革命而有中国,默顺帝则而天下自归者,其惟文王乎!

    【译文】:

    上天的承载并没有声音和气味可以追寻,行为中正礼仪完备的文王,以及暗合天的德性并且万民都会信任他并感到喜悦,所以《易经》说神化的原因在于诚明,这只有人身上才会存在(真诚明白通达道义,只赋予人身)。文王不会用声色来执政,不用革命战争而有中正的国度,默然顺从上古帝王的使命而使天下自然归顺,这就是文王的作为(执政不作为而自然使民归顺,因为自身已没有丝毫与道违背的举止言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蒙》句解第六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cv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