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推荐今日值得看
愚人节之后,你该想想 [愚己] 的事儿了 | 让高级自我欺骗给你

愚人节之后,你该想想 [愚己] 的事儿了 | 让高级自我欺骗给你

作者: EmpowerMe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4:54 被阅读2次

    在刚刚过去的愚人节里,你是否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欺骗”,或者送出了精心策划的谎言

    似乎4月1日是一年中我们对欺骗的接受度最高的一天,但仔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虽然我们不一定每天都在欺骗他人,但我们很可能每天都在欺骗自己。

    1

    你的自我欺骗能力比你想象的还要强

    1.道德双面人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好人,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努力去成为一个好人。

    心理学家Daniel Batson曾设计过一个实验:每位受试者要把两项工作分配给自己和实验伙伴。其中一项工作比较有趣,且有机会获得现金奖励;另一项工作则比较无聊,且没有任何奖励。受试者可以直接挑选,或者用公平的方式──掷硬币决定谁做哪样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受试者自己知道整个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受试者要针对分配工作的方法是否公平打分数。

    参与实验的大部分受试者都选择掷硬币,但在这些人当中,90%的人自己都分配到了轻松有钱赚的工作,远远高于50%的正常值。虽然这个过程中存在谎报结果的行为,但是当受试者在公平性评分时仍然认为他们分配工作的方法算是公平的(What??)。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习惯了用高尚的动机来美化自己的行为:

    明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却对孩子说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明明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控制欲,却告诉伴侣我处处在为你考虑;

    明明是因为工作效率不高,却安慰自己说我加班我敬业我骄傲;

    …….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充满了道德理想,却不一定有道德能力。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坚信自己是一个有足够道德感的“好”人。

    2.“后”见之明

    我们认为自己能预测结果,虽然那些在结果到来之前我们曾说的话,自己都已忘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早就知道结果是这样”。这种被人们称为“马后炮”的行为是一种“后见之明偏误”,即:在得知事件结果之后,人们会忽略结果信息的影响,而高估自己能正确预测事情发生几率的倾向。

    人们之所以会有“后”见之名,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连贯的故事,它倾向于根据有限的信息来拼凑一个简单而且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且执着地相信。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相信这些解释,大脑甚至会篡改过往的记忆来让自身的记忆变得一致,一旦接受了某新的思维和观念,我们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

    所以,人类好像也挺委屈的,毕竟我们已经无法回想起,在观点改变之前,那些旧有想法是怎样的了。

    3.社交美化

    我们认为社交网络里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虽然那只是我们所营造的“高级”假象。

    我们对自我的迷恋,可能比道德准则更能解释人类的种种行为。上世纪80年代,瑞典心理学家Ola Svenson发现在她调查的美国人中有93%的人,毫无逻辑地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要比其他人更为娴熟,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所有人中能够跻身Top 20%的“最安全老司机”的行列(真是蜜汁自信啊...)

    看看充斥在社交网络里的各色动态,仿佛大家都是励志积极,精致优雅。也许这只是我们期待自己要成为的样子罢了。许多人都存有“自我提升偏见”,我们更喜欢积极地看到自己,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尽管事实可能和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

    2

    高级自我欺骗的效用

    我们所感知到的大部分是“自我欺骗”的不良影响,事实上,自我欺骗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有研究表明,善于自欺欺人的人在体育界和商界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甚至可能比那些不会自欺欺人的人生活的更快乐。

    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自我欺骗(就像“后”见之明一节里所提到的),与其扼杀它,不如好好培养它,让它变得更高级

    不太好的自我欺骗往往是因为无法接受人生的痛苦和缺憾。平凡可贵,其实是不愿承认碌碌无为;享受孤独,其实是在躲避社交障碍。而好的自我欺骗不是为坏行为或者坏关系寻找借口、企图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它恰恰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事件或者关系。

    要施行高级自我欺骗,需要充分明白自己的动机,并且能够合理地表现分寸感

    1、关系中的“自我欺骗”

    心理学家把某些自欺视为有利于提升自信和良好自我感觉的心理机制。自信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有能力、有魅力、值得信任,因此比较容易说服或影响他人。Trivers教授在“自私的基因”中曾经提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自我欺骗可以给人带来自信,从而获得社交上的优势。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懂得适当美化另一半的人,会感到更快乐。2011年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200对伴侣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有一部分人会“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在他们的描述中,伴侣的人格特质几乎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对完美伴侣的想象,即便自己真实的伴侣并不存在这些特质(连他们的伴侣自己都承认并不具备这些优点)。当研究者将他们“理想化”的程度和对关系的满意度做比对时,发现二者成正比:越对另一半拥有“积极的幻想”的人,越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快乐。

    2、事件中的“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有时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小事情,它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恐惧

    一不小心丢了几千块钱—— “就当是做慈善了;”工作中犯了点小错误——“没事的,放心吧”。类似这样的小欺骗,其实不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反而有助于帮助我们摆脱焦虑。

    我们甚至可以借助适当的“自我欺骗”去完成目标。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批篮球运动员分成了A、B两组,A组接受体育训练,以便投进更多的球;B组则接受只在头脑中想象投篮场面的训练。结果一段时间后,没有接受实际投篮训练的B组进步居然比A组还快。这种经过科学验证的想象训练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的潜意识无法判断想象的真实性,它会将一切照单全收

    所以,在你考试前,在你去见客户前,你可以先花几分钟时间做一次完美的想象,想象自己大获成功,快乐且轻松的样子,这样可以激发出潜意识的能量,让想象变成现实。

    《生活的意义》里认为,适当的“梦”(幻觉)是幸福的必要因素。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银行家安迪在监狱中历经磨难却从不放弃希望,这种持久的希望感,其实需要“梦”与“幻觉”的支撑。有了希望,我们才有勇气完成自我救赎。

    叔本华说,乐观主义是一种别致的自我欺骗。在糟心的生活中适当的乐观一把也不失为一种智慧。在美好的日子享受美好的当下,也许,疾病、贫穷、残废、昏聩正紧随其后,但不要紧,我们可以适当地“意识不到”,至少不会让这些隐隐的忧患毁掉当下这一刻的美好。

    高级自我欺骗是一种有智慧的策略。真正懂得高级自我欺骗的人,必是一个尊重内在和外在真实存在的人。因为必须要深入骨髓般地理解“自我欺骗”,才能够合理地运用它。

    可惜,我们多数人很难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也很难尊重外界的真实存在。我们不仅希望自己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还希望别人也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

    有时想想,人类真是很无理取闹呢。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愚人节之后,你该想想 [愚己] 的事儿了 | 让高级自我欺骗给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di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