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看起来是“不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
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我要把自己对于“工作”的正确认识告诉给这些年轻人,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干法》
谁被稻盛和夫的这段话扎心了?
反正我是被扎得透透的!
工作=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做,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态。
这就意味着,每天24小时,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们并不开心(严重一点的连睡觉都做噩梦)。因此,为了拥有幸福人生,想办法让自己“爱上工作”绝对是非常合逻辑的选择。
事实上,你有这个决心,就已经超过了80%以上成天抱怨的人了。
他们(也包括我)压根没想过自己需要爱上工作,总以为所有不快都是工作带来的,“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老板”也许就能行。
但稍微看看书就会发现,总有些少数派“拿着一手烂牌也能打出花儿来!”甚至是无论做些什么都能成功!
这些少数派是都是谁呢?
是像稻盛和夫、富兰克林、李笑来、巴菲特一样,让我们又羡慕又敬佩的“成功人士”。
他们中虽也有从小就做着喜欢的事情、不断努力取得成就者;但大多数起初也只是和我们一样“别无选择”地工作,但却能最终“强迫”自己真正地爱上工作,过着充实幸福生活的人。
这就不得不让人开始反思:难道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
是的!就是出在自己身上!
这其实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世界上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
若你也想过幸福的一生,就必须让自己“爱上工作”。
不过“勉强是没有幸福的”嘛,所以这篇文章绝不是告诉大家应该“爱上工作”就完了,
而是说清楚该“怎么做”。
幸运的是,这是有方法的,因为: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
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外界事件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
因此,只需把我们对工作的预期(需要)和工作实际上会带来的效果协调一致,就真能“爱上工作”。
那么首先,我们对工作的预期是什么?
这道填空题大家尽管做一做:
如果你的工作是( )样的,你就会爱上它呢?
相信答案跑不出:钱多、喜欢又自由这三条吧!(若还有别的欢迎大家补充)
因此,同时满足钱多、喜欢又自由便是我们对工作的预期,而现实中往往因工作达不到这三条预期,便无论怎样也“爱不起来”!
但你想错了!工作全部能够满足!
1.
“如果工作内容是我真正喜欢的就好啦!”
我,毕业五年半,一共换了4份工作,最长的2年,最短的6个月,绝对是劣迹斑斑地工作经历。但每次辞职的原因好像都很有道理(也必须得让它们听起来有道理),最常用的“借口”听起来掷地有声:
“这不是我想做的!”
那我究竟想做什么呢?
我想做有意义的、和心理学相关的!
啊,对了!最好时间自由一些,那个...要是钱多还离家近就更好了!
呵呵...
把这些写出来我自己都脸红,但心底里,我就是这么想的,并且曾经非常固执。
所以从结果来看,我的“失败”是完全正常的。
但俗话不是说嘛!
只要我能从经历中反思、吸取教训,就没什么是真正的失败。
我非常笃信这句俗话。
工作带给我的教训其实很简单,就是...
只要你给别人打工,就一定会有你不愿意做的事。
(老板又不是你肚子里蛔虫,不可能做到完美契合你的想法)
就算你自己做老板,也一定会碰到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内向的写作者,为了生存可能得学会自我宣传;只想靠画画赚钱的艺术家,可能得学会经营哲学;甚至是大明星也得不停地参加商业活动才能火......)
所以,遇见你不想做的事情实在是生活的常态,明智的方式是把所有你不想做的,变成你想做的!(但若你想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从价值观上就不符,那确实不需要硬挺。例如你从心底里想帮助人,但你的工作却在伤害人。)
这也有方法!
因为每个人想做的事情形式虽千差万别,但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幸福!
而接近幸福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你肯定听过很多大咖说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苏格拉底
......
而做不喜欢的事最能协助我们认识自己。
因为正是这些“不快乐”才提醒了我们每个人亟待改进的性格弱点:
当你为了做好销售,不得不“放下骄傲”与人沟通时,你便有机会成为更谦逊平和的自己。
当你为了画好画,一遍一遍地练习基本功时,你便有机会改掉毛躁的性格,成为更耐心的自己。
当你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起早贪黑地拼命努力时,你便有机会成为能够面对任何困境都坚忍顽强的自己。
当你只是想找一份稳定工作,却苦于每天琐碎又无意义的工作时,推荐你看看《我的助理辞职了》这篇文章,把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当你......
所以,你正在做哪些“讨厌”的工作呢?这些工作给了你什么样进步的机会呢?
之所以说“有机会”,是因为这是一种选择。
当你选择不被问题困住时,才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若你能善加利用每次机会(不喜欢的工作),你便:
学习了“计划之外”的知识,未来的某天一定能用上。
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圆通。
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你敢于迎接任何挑战。
拥有了不被情绪和外界现状困住的能力,所以你能顺应无常的人生,活得平静幸福。
你说你都成这样了,还会不成功?还会不幸福吗?!
不可能!
2.
“如果钱赚得更多就好啦!”
这部分想法的转变,是看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时才开始的。
李笑来说:“给别人打工实际上是在‘出售自己的时间’,打零工的人是‘零售’,有固定工作的人是‘批发’。
那么理解一下,其实对工资的不满,是因为我们认定自己所出售的时间应得到更高的回报,并且只盯着金钱方面的回报才会产生的心态。
“老板从自身“刚需”出发以“估值”的方式为员工的时间定价,受种种因素影响本就无法做到完美符合每个人时间的定价。
被高估时道还好,一旦被低估,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情愿,有时甚至应付工作了事,从不想着要“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而是“就给这点儿钱,你还想让我怎么做?”
这是只盯着金钱回报的做法,其实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一份时间”获得除工资之外的“第二份回报”。
那就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件琐碎的工作,用心做好,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回报。
这类人就是“给自己打工的人”。
他们的眼光永远盯着自我价值的提升上,不在乎一时的“被低估”。
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内容,想尽办法地从中成长,因为他们明白:
金钱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认可,而价格的浮动又是以自身价值做为估值依据的。
因此,他们出售的“一份时间获得了两份回报”。
第一份,是把时间出售给老板,获得薪水。
第二份,是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成长。
正因为获得了两份回报,这些“给自己打工”的人,当然不会像只获得一份回报的人,那么在乎薪水了。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总会有给自己“重新定价”的机会。
这些观点是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阐述的一小部分,我只是加了些自己的理解。
顺便说下,《财富自由之路》是一本“浑身知识点”的好书,身边所有看过的人都觉得“唉!怎么没早几年看了呢!?”(哈哈,其实去年才出版)
3.
“如果工作不会束缚我就好啦!”
那么,如果工作不束缚你,你想做些什么呢?
你肯定能想出一大堆事情:睡懒觉、发展兴趣爱好、发呆、锻炼身体......
但现实是,若真不让你工作了,这些你一样也做不长。
你有没有小时候放寒暑假时,呆几天就无聊了想回学校的经历?
你有没有特别想打游戏,但痛快地打了好几天就给自己“打吐了”的经历?
像睡懒觉、打游戏(有的人能打出自我成长就不一样了)这类对自我成长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当你被充分满足了就不会一直去做。
因为即便有时会有阻碍,但人都是想发展的,你不会安心于无所事事。
而像“做自己爱做的事情”、“锻炼”这类事情.....
阻碍你去做的,并不是工作,是你的不自律。
那些嚷嚷着,“工作已经这么累了,谁还有空锻炼啊?”“要是有个长假就好了,我可以多看几本书”的人,要知道实际上能带娃早起又健身学习的牛人不下少数,利用下班时间码字月入6位数的也大有人在。
他们无一例外,都很“自律”。
自律使他们能调动自己的一切精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情,还不觉得累。
那些“没时间看书,没时间锻炼”的人是因为你不自律,从而注意力
总是在分散!
总是再分散!
总是再分散!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每天Killing Time的时间,把刷微博刷淘宝看票圈的闲散注意力集中起来,绝对够你做那些“因为工作耽误了做的事情”。
而能让自己总是策马狂奔的注意力为己所用,需要培养自己至少在一件事情上自律起来。
简书上的热门文章有一类是这样的:《坚持五点半起床半年后,给我带来的蜕变》、《坚持跑步的第6个月,我的人生不一样了》、《我把这些小习惯坚持了8个多月,然后……》
都在说明,一个小习惯给人生带来的彻底转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从一件小事上的自律带来的甜头,会逐渐蔓延,让自律变成一种习惯。最后,你不仅习惯了早起、还习惯了健身锻炼、习惯了看书画画...
你会发现没什么事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也包括注意力。
更加自律的生活,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曾经白白浪费了多少时间!
让我删掉所有游戏,逐渐戒掉刷微博刷淘宝的瘾。
自律的人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善加利用,怎么还会奢侈地“打发”时间呢!
为什么“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为当你放任自己“随心所欲”时,随的根本不是心,而是你的“心结”(杨凤池)。
你能说吸毒者是“随心所欲”地吸毒吗?
绝对不是,他们随的是自己的瘾,怎么也戒不掉的毒瘾。
其实啊,人生在世,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只要你能让自己做一件自律的事情,这一件事情带来的益处足以让你对自律“上瘾”,直至转变整个人生,这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
最后
当你什么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桩事皆有极大的不情愿,在这时刻,你毋宁去流浪。去千山万水地熬时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砺你的知觉,直到你能自发地甘愿地回抵原先的枯燥岗位做你身前之事。即使你不出门流浪,在此种不情愿下,势必亦在不同工作中流浪。
——舒国治《流浪的艺术》
这篇文章就献给所有在工作中流浪的人。
愿你最终拥有了流浪的资本,却选择踏实认真地度过余生。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