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恐惧,是害怕社会不赞许:
这样的人,会认为自己身上有一些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接纳、认可的东西,所以不愿被别人知道,比如同性恋。建议这样的朋友和具有相似性的人分享与袒露,避免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四种恐惧,是害怕弄巧成拙:
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内向,不知道怎么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和距离,更不敢向别人袒露自己。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建议你先从自己最信赖的亲近者和最无关痛痒的陌生人开始练习自我暴露,亲近的人会让你感到被理解、陌生人则会让你慢慢具备暴露的勇气、找到自我保护和暴露之间的平衡点。
其实,所有的不敢开放真实自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不接纳自我。比如有的人特别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不是独生子女,或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和小城市,等等。这样的人,内心普遍缺乏安全感,会把自己重重包裹,唯恐他人了解自己之后陷自己于不利。
教给大家一个安全的方法:当你觉得开放某些信息还没有充分准备或者不够安全时,可以选择只开放自己的感受和习惯,而不是信息本身。比如你可以说:“这个话题让我感到紧张,我比较习惯自己思考。”
缩小隐藏我,除了可以帮你打破恐惧、跟其他人增进连接,也可以帮你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由于客观自我和主观自我是有差别的,缩小隐藏我,正是借别人的角度,来客观的认识自己。
我曾经作为特邀专家参加外企的校园招聘活动。有一次企业招聘储备干部,挑出来三位候选人,都是优秀的研究生。我用一个看图说故事的心理投射测验,帮企业了解这三位候选人。图上有一只猫和一群小鸟,第一个人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说“小猫让小鸟教自己飞翔”;第二个人讲了一个励志故事,说“小鸟们为了不让同伴被小猫抓走、如何互相协作”;到了第三位研究生,他说,“这是一个谋杀故事,小猫不但没有抓住小鸟,最后反而被小鸟们啄死了,血迹斑斑。”
全场哗然,我的心则揪了起来。我告诉主考官、希望跟这位候选人单独面谈。在另一个房间里,我问他,是什么让他想到讲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想要与众不同。我告诉他,我有些担心他,也希望帮到他,在保密的前提下,如果他愿意,可以告诉我:日常生活里有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让他感到压抑和愤怒,有没有想到过死。他呆住了,迟疑片刻点头说:“是的,老师,你怎么知道?”
我能够知道,不仅因为我的专业经验,还因为:真实的自我往往最终是无从隐藏的,它们早晚会在合适的时间大白天下。既然如此,不如在被发现的时候,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隐秘。
但是,这并不表示,隐藏我越小越好。比如,在同性恋不友好的社区里,选择隐藏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必要的,可以为自己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压力。又比如,夫妻之间,虽然要坦诚,但也有必要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
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一句老话:“朋友面前莫说假,夫妻面前莫说真。”开始我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直到做了大量婚姻咨询之后,我才明白:夫妻之间,比说真话更重要的是:知道在哪些方面无话不谈、哪些方面适度保留,才能让双方都感觉到爱和被爱。比如,妻子买衣服的时候问丈夫:“好看吗?”丈夫如果实话实说:“不好看。”两人可能大吵一架,因为妻子往往会把丈夫的真话解读为:“在你眼里我不好看”;如果丈夫说:“老婆喜欢就好,咱买!”结果往往皆大欢喜。这样的表达,我把它叫做:“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不讲假话。”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所说:“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真话不讲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尊重,避免把自己的隐藏我一股脑全部扔给对方而给他人带来困扰和压力。
隐藏我大小比例的设定,取决于我们的自在和舒适程度、以及获益与否。如果自我暴露后让自己受益,就可以采取行动;反之,你则有权利选择保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