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先生有本书叫做《书读完了》,在这篇同名文章里,他讲了一个故事:
陈寅恪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老先生说,你能读外国书,太好了,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要知道,陈寅恪是一个自小就读古书的人,他听了夏曾佑的话,非常吃惊,说这不可能,浩如烟海的古书怎么读的完。后来又过了很多年,陈寅恪才体会到这句话,觉得中国书就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我从一个月之前忽然心血来潮,想读30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遍访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各大书店,到今天已经读完了22本这个类别的书籍,并且写了22篇笔记,忽然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书读完了。从开始写到现在,我好像开始遇到瓶颈了。
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上都会遇到一些瓶颈,判断的标准其实就是你的意愿在降低,做这件事情上面你不会像以前那样拼命去做了,反而变成可有可无甚至最后开始逃避去做这件事情了。这个时候,最好停下来思考一下,原因是什么?
拿最简单的读书这个话题来说。读书并不是一个人必须做的事情,也不要太神化读书这件事情,它就是跟其他的爱好,比如打球、爱吃、跑步等一个样,就是一个爱好而已,不是有句话叫做“从来刘项不读书”嘛,你就把它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爱好,心里就平衡多了。喜欢读书的人跟你喜欢打游戏并没有高尚多少。你不喜欢读书,那就别读,没必要把自己搞的这么痛苦,发现自己没读多少书就开始痛恨自己似的。就像我不会跟别人比我少玩了多少游戏。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是可以从读书中得到一些快感的,就像任何其他的爱好一样,你如果得不到快感,那还爱这个东西干嘛呢?心理学上用一个单词来表示,Flow,翻译成中文叫做“心流”,如果你还没体验过这种感觉,那真是有点遗憾,像一股河流在你的心中流动,你的整个人会有轻飘飘的感觉,全身心的投入当下的这个活动。这种状态可以通过自己的练习而得到,也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而得到。
对于读书来说,当你不再体会到那种心流了,就是你开始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开始觉得它可有可无了,甚至一本书看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打瞌睡;明明今天做好的读书计划,到了开始看的时候就拼命推迟打开书的时间,用各种理由告诉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其实你心里清楚的很,读书就是更重要的事情,只是你可能得不到快乐了,所以开始拖延了。理解一本书开始变得困难了,别人都不读书,我也可以不读,再说我读了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有的时候还真没什么用,你还不能在别人面前装逼,否则会被群起而攻之的。我只能提供一条好的建议:书你只管去读,如果发现你读不下去了,那么说明这本书的东西并不是你感兴趣的,那么停止,再去读其他的书吧。这是一种顺应人类天性的做法,你要顺应自己的大脑(读书、学习)、顺应自己的身体(打球、锻炼)。艾宾浩斯曲线说的是人的记忆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两天后基本上你能记下的只有15%左右,你担心看完的东西忘记的太快,这是身体给你的信号,你遵守就行了,而且你还要忘记的更快一些,类似于当年张无忌学太极拳的时候,当你都忘记了,你呀就学成了。所以我开始推崇你读的越多,需要忘得越多,你的大脑会有意识的保留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看书的方法就是以忘记为最终目的,我的心理压力就小多了。记住很难,忘记还不容易嘛。速读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拿到一本书后,先读目录,然后以1秒/页的速度看完这本书,最重要的信息这个时候已经留在你的脑中了,这时候再去看那些你感兴趣的章节,事情就变得很容易了。如果没有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就放下这本书,重新再拿一本。现在的信息流通的这么快,每个人的时间那么宝贵,没有快速吸取知识的能力真是不幸!
在这个快一个月的主题读书中,我也有很多次读了几页就睡着了、不想写读书笔记、甚至故意拖延到最后才更新,反正读的人也不多,更不更新也不要紧吧,但总的来说,我还是能够从这个爱好中获得心流的体会,所以也会坚持下来。到今天,视力所及,找不到另外一本“读书技巧”类的书籍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这样关于读书瓶颈的总结,写给想读书的人,也写给自己。
同时,就像文章开头金克木先生讲的故事一样,书读完了,是因为经典就那么多,其他的书籍都说经典的注释而已。所以,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们来对一本书进行“精读”,这本书是所有“如何读书”类书籍的蓝本。如果一上来就读这本书的话,难度会非常的大,但有过我们前面22本相关书籍的快速阅读后,再来读这本书的话,里面的很多内容都会让你会心一笑。
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还特意给大家找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本,关注公众号“tiyanpie”,回复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