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记真实
文/情绪化的大笨蛇
第[186 ]篇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阮玲玉》这部电影,听说了很久,但最近才开始看。
吸引我观看的,不光是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阮玲玉这名演员本人的传奇故事,还因为电影的导演是关锦鹏,演员则由张曼玉、梁家辉、刘嘉玲、秦汉、吴启华等多位著名演员组成。
在我的想象中,这部电影应该是类似传记一般的电影,但等我真正看完,才发现,原来《阮玲玉》是这样一部拍摄架构新奇,又引导观者自我思考的电影: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电影的结构主要按三条主线搭建。
第一条主线,是访谈。在电影中扮演阮玲玉及阮玲玉同时代人物的演员们(如张曼玉、梁家辉、刘嘉玲、秦汉、吴启华等人),通过与导演(关锦鹏)对话的方式,陈述自身对阮玲玉之人生的看法,并结合阮玲玉遇到的问题,讲解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第二条主线,是纪录片和回放影片。通过播放与回忆,与阮玲玉同时代的人物访谈记录,以及阮玲玉生前演绎的作品,从中分析阮玲玉的性格,再现她的风采;
第三条主线,是作品再现及电影演绎。参演《阮玲玉》电影的演员们,就自身对阮玲玉时代的理解,再现阮玲玉曾经的人生,再现阮玲玉曾经在电影的台前与幕后。这其中,既有基于访谈和记录记载的阮玲玉真实的过去,也掺杂有演员们在观摩完各种资料后自我的理解演绎。
听起来挺复杂的:
因为,这三条主线是根据导演的理解,在电影中穿插进行。时而是现在时的访谈,时而是过去时的演绎;时而是阮玲玉本人的人生轨迹,时而又是导演及演员理解下的再现。
尽管如此,当观者观看电影的时候,却能够轻易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冲突,准确找出三者的区别,甚至因为实际访谈、阮玲玉真实人生再现、演员自身理解三相结合,产生出令人惊喜的叠加效果。
比之一般的传记式或回忆式演绎,让观者对阮玲玉本人有了更客观,也更贴切的了解。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外界和历史对待阮玲玉,更多的角度不是在其具备一个专业的演员素质上面,而是集中在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的感情纠纷中。尽管阮玲玉最终选择自杀,必然有感情让她痛苦的原因存在,但这并不能因此涵盖阮玲玉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就通过多种视角让观者了解了阮玲玉:
譬如,通过对与阮玲玉同时代之人的访谈,观者可以了解到阮玲玉为了打破演绎风流人物与悲剧人物的固有形象,主动去争取与往期角色不同的以《新女性》为主的进步人物角色;同时也了解到,阮玲玉为了更好的匹配演员的要求,还认真向黎莉莉学习国语的小故事。
譬如,通过张曼玉对阮玲玉演绎过的作品再现,观者看到了在无声电影时代,阮玲玉不打折扣的演技是如何形成的。她会为了准确演绎角色,而薄衣躺在大雪中感触,咨询身为人母的感受,对大雨中不满意的演绎更不顾生病的风险一次次要求再来。
譬如,通过再现阮玲玉同时代人物与阮玲玉的交流,观者明白了阮玲玉的自尽不光是因为她陷入了感情纠葛中不堪其重,还因为这是身为一个公众人物面对众多恶意中伤之无奈与绝望,并且,她自杀的背后也间接的是因为那个时代党权争斗的牵连。
譬如,导演为了让观者更加客观真实了解阮玲玉,在电影篇幅的安排上,特意在观者会忍不住为阮玲玉命运感伤有哭的冲动之时,又切回到拍摄现实,让观者看到阮玲玉背后的故事,以及饰演的演员们幕后的拍摄和访谈过程,进而使情绪冷静下来。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正好这段时间在看《我就是演员》,对演员该职业背后的人前的风光、背后需要付诸的努力和专业水平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想到《阮玲玉》中,曾有一幕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在拍摄完电影后,想到自己的人生,迟迟无法从崩溃的情绪中走出。
两厢对照,想必,身为一个公众人物,她们的一举一动有时候会被刻意夸大甚至恶意揣测,在台前盈盈微笑的时候,不知道在幕后又流下了多少心酸的眼泪。
佳人已逝,只留香影,徒增感慨。
既为阮玲玉的才华惊艳,又为她平静面容下隐忍而决绝的个性慨叹。于我而言,这世上,能够打败自己的,无他人,只有自己。倘若阮玲玉自身内心强大,或许就如电影一开始笑谈的--那今天拍摄的就不是《阮玲玉》,而是《阮玲玉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