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诸多痛苦,皆是自以为是惹的祸。念了大半辈子的错别字,始终分不清喜欢还是爱,听不出话里套着话,直到撞上南墙才幡然悔悟。
有个词语“床笫之事”。直到刚才打出这个词,才知道“笫”字念zi而非“第”。几十年来,却一直傻傻念错,现在想想十分后怕。为何从来没人纠正?是不是我太过自以为是?
琢磨一番之后顿悟,此字经常看到,却少有人念道。
对于难于启齿之物,人们习惯遮遮掩掩、不声不响。为此,却宠坏我的“自以为是”。
自以为热爱诗词,背得烂熟的却只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前觉得就是一句思念之情的美好写照罢了。然而,经过“段子手”的篡改,却成了“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后面还接着两句什么光光,引人无限遐想。
还有那句著名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常理解大概是相思之苦使人消瘦。但民间说法却是不同:疲于床笫之事,所以身体垮掉。想想不无道理,谁又知道当时柳永到底想做什么?后人解读怎可作数?
或许,很多事情都不是心中以为的模样。
自以为了解世人,诸如行使人类本能这种敏感话题,多用“隐喻”手法诉求。比如“你去洗个澡吧”,比如“今晚咱们早点睡……”很多模棱两可的语言,似是而非的话语,使人真假莫辨。若真的按照原话理解,是不是真的只剩下睡觉?
不过,不同场景下大概会有不同意思。倘若明天需要早起去机场,听到一句“早点睡”,如果还想着折腾完再睡,第二天的无精打采可想而知。认真琢磨起来,中国语言真是奇妙无比。
或许,很多用语原本并没有这些画外音。
自以为知识渊博,关于羞羞的男女私事,一直认为懂的不少。发育晚但成熟早,盼了很久的中学生理卫生课,开始了却改成自学,只好以“课外读物”充实自我。课堂讨论是最好的信息来源,当年的性知识普及,就是懵懵懂懂中的无师自通。
别自以为是的认为,我们学习只靠“小黄书”。那些年,《大众医学》是最受欢迎的“专著”。连老师都误以为我们热爱医学,其实只是关注了当中的某个专栏。至今还记得许多经典段落,比如某期讲到男女交欢之所,原文如下“不一定在卧室的床上,可以在客厅的沙发上、浴室的浴缸里……”。当时傻傻以为,这就是爱情该有的浪漫。然而多年实践,却始终未曾越过床榻之侧。
也许,很多美好只是未曾验证过的假设。
人类许多误会,都是自以为是在作祟。先入为主着急下了定论,过犹不及失了本来意思,不求甚解却被表象迷惑,直到割袍断义才追悔莫及。
如果没有“床笫之事”,也许就不会发现自己的“自以为是”。如果没有“自以为是”,也许就不会聊到羞羞的“床笫之事”。
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又何必分得清清楚楚?
别自以为是,我聊的其实不是你们想的那件事……
Ps.感谢 @瀑下顽石 提供创造灵感,《关于床的想法及与写作的联系》写得不错!
网友评论
自以为是帮助人类理解世界
“自以为是”的对,也可能是错。
“自以为是”的放下,或许没改变内心的执念。
闭眼,深呼吸;睁眼,叹口气;合眼,请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