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精明,这样一来,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自古以来,揣着明白装糊涂既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成大事者的成功之道。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清廉正直,留下了“难得糊涂”的处世智慧,给后人很多启示。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这一块。据考,“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馁刻精良,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
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由来。
郑板桥所言的“糊涂”,并下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塌糊涂,得过且过,而是说人的一生不必太较真,凡事要沉住气,耐心处理,遇大事的时候分清轻重,精明一些,小事糊涂一点,这样才能否得自在坦然。世事纷绘复杂,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是与非、因与果,与人与事都没有多少裨益,反而会因此而丢了西瓜拣芝麻。
其实,往深处思考,“大事精明”者怎么可能“小事糊涂”呢?须知大事就是小事积聚起来的。所谓小事糊涂,只是装糊涂而已,因为真正的智者不屑于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人提出了一种论点: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一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这是聪明人的处世原则与行为准则,智慧人生,“难得糊涂”。
小事别较真,大事有原则。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谨防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