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晚餐时聊到大学教师子女的外部成长环境通常更好,姝儿问:“白叔叔小时候是不是放学回家就是走在哈佛校园?”——白哥这剑桥学士、硕士,牛津博士的学历,一直令姝儿惊叹!
“哈,有可能,他父亲是哈佛教授,可能有段时间住哈佛。看到飞飞跟随王莉阿姨重游王莉阿姨的母校麻省,还是挺感慨的!”
“人家起点不一样。”停了停又问:“悠姐读的是常春滕吗?”
“不是,悠姐读的是TOP十的学校,但在英国,滕校特指美国的十所顶级私立大学。”
“悠姐她妈不一样。”
“你妈也不一样啊!”
小妞瞅了我一眼:“我干妈不一样!”
“对啊,你干妈和亲妈都不一样,你俩妈都不一样,你干爹也不一样,那你是不是应该更利害一点?”
额!
哈哈哈哈……
暑假,和干爹白亚仁午餐要不要帮助孩子竖立楷模?
我以为是要的!
优秀的他者的确可以激励孩子前行,但楷模不能成为“人家家的孩子”,这对孩子不仅是伤害,更是家庭矛盾的重要燃点之一。
姝儿心目中有几位特别厉害的人物,同龄人中诗峰的女儿兆君,小华的女儿悠悠是她的女神;非同龄人就多了,干妈彭小华、陈诗峰老师、流沙河爷爷、肖雪慧老师、风哥等等;学历上讲,最令她惊叹的是我干妈的女儿王莉阿姨,麻省理工的高材生;干爹白亚仁,同时拥有剑桥和牛津学位。
听沙河爷爷讲字但这些人,都不是我指定给她的,而是经由日常接触,人格魅力感染了她,让她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进而自行把他们竖立为自己的楷模。
外部力量给孩子指定楷模,言外之意是“你比他们差”,这会带给孩子强烈的耻辱感,在情绪的作用下(特别再加上父母不恰当的对比性言论),孩子不容易看到他者的好,反会产生强烈的怨愤与不满。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不被父母接纳,不被爱,或者还不值得爱,这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
父母应该在生活中为孩子创设更好的群伴关系,不论年龄,且绝对不止于学科学习好、考分高,最重要的是品格的力量。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加自己的期望,接受他们不接受某些我们认为优秀他们却不那么喜欢的人,可以谈我们的看法,我们欣赏的地方,但不是说教,更不是贬低指责羞辱孩子,即使是聊到孩子自己竖立起的楷模的时候,也应该如此。
人本性都是向好的,优秀他者的魅力自会吸引孩子愿意同他们交往、愿意向他们学习。这个过程还能帮助孩子提升品味,增加辨识能力,减少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概率。
发自内心的内驱动才是支持孩子努力的最佳动力,学习如此、品格亦然。
后记:彭小华女士提供后续信息加纠偏——白亚仁先生父亲先后是爱丁堡、曼彻斯特、普林斯顿、牛津、范德堡等大学的教授,享受死后埋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待遇;藤校指美国Top10的大学;悠悠的学校是英国top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