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真是得慢读,犹如南方靓汤一样,慢慢煮,细细熬,徐徐图之。
《走进课堂》这本书经由华云老师,左德浩老师,笑娟老师和大娟老师几位大咖的倾情解读后,参与第12次共读的家人们都获得了或深或浅的认知,他们或整体架构高屋建瓴,或理论结合实际,或从某一两个重点巧妙切入,或全方位解惑,是思想的碰撞,也是输出与输入的齐飞。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品慢读,从即刻起,慢慢走近,徐徐打开吧。“听人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非得进入书中,看一看是否真的如几位小伙伴们“舌绽莲花”所说的那般。
晚上的共读,于我而言,获益最大的是刘老师解读的道德经第50章,或者说一线串珠般的解读50~51章。
第50章 德经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聞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出生入死
一直都知道“出生入死”是一个成语,常用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或者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却从来没有如此细细的走进这4个字,“出”是从无到有,是出现,毕竟我们每个人原本是不存在的,是经由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
然后是生生不息的草木一秋,最终的结局,终归是要入“死地”。
4个字开启了这一章节,实际上是想点拨我们,草木一秋的这一生,我们究竟该如何活?
所以经典真的是需要资深人士的高站位解读——跟着高人走得快,也能走远。
2.走大道
平时我们都说要走光明大道,不要走偏僻小道,不要贪走近道。
这一章节我也读了好几遍,却没有像刘老师解读完之后的这般茅塞顿开:
原来“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得分几个阶段来解读,表面看来可以解释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实际上这里并不是如许多人所理解的那么玄幻——明明有凶恶的犀牛和老虎怎么就不会袭击人呢?明明我们听到过不少被狼叼走、被猛虎伤害的血淋淋的惨案呀?明明都进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了,怎么可能兵不血刃、全身而退呢?
原来老子是想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告诉我们:人要真正懂天道,真正修身,就该走光明大道,千万不可急功急利专挑偏僻小道。
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至于危墙之下”,这不就是老年人谆谆告诫我们的切忌“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么?
听到这里,不由得嘴角上扬,想起了刘老师解读的时候常常会说的那一句口头禅“这一刻,我开悟了”。
做人要学着放下,会用减法,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因为“无为则无不为”也。
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呢?为什么偏偏要急于“得到”呢?
人这一生终究是一场修行,学会把控生命中各个历程,明白每个历程中不同的轻重缓急,然后徐徐图之。
亏我近几天还常常给儿子说“慢就是快”呢。
劝人容易劝己难呐。
再回想近期我的焦灼(焦灼于女儿的学习),聚焦于我明明没有能力把控的节奏(孩子青春期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我在“他人的事”上期期艾艾,我“入局”太深,我越界了,我想像蝮蝂一样把那么多未必能担得起的东西非强加于自己身上,身心疲惫,效果不甚了了。
还是“我执”太深!
怪不得可以遇到不同形式的“兕虎”对我“投其角”“措其爪”,我还对向我射来的“风刀霜剑”吐槽不已……
是我的选择出了问题。
放着阳光大道为何不走?
他人的成长自有其规律,既然不能也无法“逆天”,既然,有那么多赛道不擅长,就不必太入戏,给予自己所有的不行么?给孩子多多的爱、满满的包容、正向的鼓励不行么?其他的,索性放下,剩下的,就是在一旁保持微笑,然后,静待花开。
我从来没有像此刻对“走正道”这三个字有这么彻悟的理解!
当然,我相信未来的某一时刻,某若干个时刻,我还会有开悟的时候,“悟”这个字本就是“心中有我方为悟”嘛。
经典就是需要慢品细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