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给自己定目标让读书写文变成像刷牙洗脸一样的习惯之后,我竟然发现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个副产品——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比如一件事怎么都做不完,或者一件事拖拖拖,怎么都狠不下心开始,一旦开始又变成怎么都做不完,这让我很困扰。于是用在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的效率高一些,做事情能够尽早开始,尽快做完。
为啥我总是慢?!为啥我的时间不够用!!!
有的时候我想,做事的时候若能早一点开始,快点结束,是不是效率就可以高一点了呢?到随之发现早未必快,换句话说,早开始未必意味着就能早结束——速度快未必效率高。比如我是很早或者说提前就开始了,但是开始就进入拖拖拖的模式,拖到最后,用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并没有发现做出来的事情效率有多高。
就比如做同一件事情,大家都是用三天,别人是慢慢做,三天做完,而我前面玩了两天,最后一天把事做完了,那谁的工作效率高呢?如果只看最后一天,当然我的工作效率高,可是对于工作本身,从发布到这个工作被完成,都是用了三天的时间,效率是一样的。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在听读《零秒工作》这本书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所顿悟到的。
书中给出了我们做事情效率慢的一些原因,我对照了一下自己,超过一半都中招了。
1、无法尽快开始工作
2、无法专注于应该完成的工作
3、工作缺乏计划
4、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5、制作文件和材料速度慢
…………
之所以列举出这五点,是因为对照了自己之后,才知道这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给自己找到了一些安慰;做事效率低的人绝不仅仅是我一个,大部分人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效率低下。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句话非常适合当做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有时候磨磨蹭蹭,拖拖拉拉,骨子里是想做得更完美,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
原来这样的心态也会影响做事效率的。
无法保持专注
我在不少书中都看到过,说现在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一种资源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想想也是,原本是打算备课写教案的,拿出教案本刚写下两行,想起了学生的周考成绩还未登记,登记的过程中又想起了A学生的培优补差档案还未第一时间整理,在整理时又因为查阅当时留的照片而打开手机,手机不打紧。浏览标题、刷短视频、看诸多群里的信息……………等到幡然醒悟过来时,一两个小时倏然而逝,几乎忘记了之前坐下来要做的那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了。
这样的情形在我的工作里生活中经常会上演,而且我也相信,不止是我一个人,大家都会遇上这种情况。
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时候工作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会和当初计划中想得非常不一样,或者计划压根就没想这茬儿,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这时候就会有问题,然后不得不调整计划。
或者开始工作后,陷入纠结,不知道一件事是应该先做,还是先不做也没关系。但一件事如果没做,会对后面导致什么样的问题?一件事如果拖延了,它到底是会影响其他事,还是不会耽误到其他事的进行,这些就想不清楚了。而当想清楚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现整件事的时间表要被延误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就在这样的纠结,选择矛盾中,半天时间又溜走了!!
不能再想了,再往深处想下去,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
还是从书中学学怎么样才能提高做事效率吧。
1、以始为终——在开始前形成事情的整体印象
2、不要过分追求细节
3、掌握工作的要领
4、形成良性循环
5、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方法都是极有道理又切实可行的。关键是知道了之后得落实。
我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这这一点尤其感兴趣。
就像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做事没条理,头脑不清晰的人,所以从《清单革命》这本书中知道了列作事清单对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率多有效。又从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学到了柳比歇夫在列清单时不标注时间段,只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则列出要做的事情。同时又从《深度工作》这本书里知道了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才是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训练……………
就这样慢慢的改善,从能改善的地方改善,改善不了的学着适应。
毕竟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智商又基本上固定了,那就接受现状,慢慢的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来吧。
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想拥有更富效率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你就得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
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首先你得想要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
为啥我自己总是那么慢,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终极话题。所幸,这话题不是无解的,没有最好的答案,但有较好的呀。所幸,我在朝着较好的这条路上一路前行,慢慢摸索。
所幸,我不再装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