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学习之路上,一直有个困惑,虽然每天都在看书学习,但总是没有充实感,一天下来,总有这样那样的琐事缠身,感觉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在看书学习上,但又不知道其他的时间去哪了。于是有了一个疑惑:
人一天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在工作学习上,才能实现目标?
这个困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早就有人用自己的一生来做实验,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是一位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高寿高产的作家。他在30岁时才开始正式写作,到99岁去世,出版了许多科技界的小说。这本《奇特的一生》是格拉宁写的一本纪实性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极其自律的科学匠人——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记录自己的一生,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的奇特的一生。
本书介绍了一个科学匠人的一生,也介绍了一种方法——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用他那看似冷酷无情的记日记的方法,统计出自己一生用于真正有价值工作上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地执行自己的计划,最终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绩。本书作者在这本纪实性小说中并未根据主人公的经历给出具体的建议,他把机会留给了读者自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时间统计法的强大,激励读者重视自己的时间,养成规划自己时间的习惯。
一、同样的一生,柳比歇夫做了些什么
我们来先看看柳比歇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
天啊!这还是人吗?简直就是一位神仙!
这是我看到柳比歇夫一生成绩的第一反应。他究竟如何在有限的一生里做出这么多成绩的?要知道,他的这些研究随便拿出一项来就可以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了。作者同样有这样的疑问。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八十二岁上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二、冷酷无情的日记
方法就是记日记,冷酷无情的日记,原来是一种时间统计法,它的作用,让人认清一天一年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用在有价值工作上的,有多少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让人不自觉产生珍惜时间,好好规划自己生活的想法。
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腾腾的。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每个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好好利用时间,你的一生就可以抵别人的几个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