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历史悠久,蜚声海外,并独居世界古文化爱玉民族之首。同时,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赢得了“东方艺术”的盛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它那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和在中国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扮演的特殊角色,更是其他工艺美术品无可比拟的。可以说,中国古人对玉器有着特殊的感情,玉器对中国人来说,也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玩翡翠玉石的四大境界:
第一境界——养身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身体诗学”说,认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充满鲜活的力量和拥有饱满的精神。因此,他主张“用体育来照顾身体”,以“精力旺盛的体魄”,来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劳动成果。
俗话说:流水不腐,门枢不蠹。生命的活力源于运动,强健的体魄源于锻炼。因此,赏玩玉石能够舒筋活络,寻求美玉能够活动四肢,运周身之气。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做不完的事,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完的风景。所以,身体健壮了,就有了资本去做更多的事,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
第二境界——养心
古语有云:“人活在世,重在修心”。谁不想活的顺心随意、幸福快乐?然而,世事千变万化,境遇纷繁复杂,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怎么才能让自己活的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呢?这就需要在一个“养”字上下功夫。心是一片沃野,善养者,花馨木秀,果实飘香;不善养者,荆草漫生,一片苍凉。
养心,养的就是充满自信和智慧圆融的心态。自信,才能自在自然;智慧,才能通达开朗。养心的最好滋补品是什么呢?一个是道,一个是禅。道的灵魂是一个“常”字;禅的根本在一个“静”字。
所谓“静”就是一种圆融的心境。以禅者的目光来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美轮美奂、曼妙绝伦;所以,欣赏赞美,便是“静”的主旋律。当我们欣赏的时候,心是愉悦的,是欣喜的,是平静的;自悦悦人,别人也很容易被这份愉悦所感染。
养心六法:
1、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淡然是福。
2、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
4、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5、宽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6、平心。胸有平常心,幸福自然来。
第三境界——养魂
古人认为:魂为人的精神,为阳;魄为人的躯体,为阴。善于养魂制魄者,则神清气朗。养生,就要魂、魄皆养,使其阴阳达到平衡,才能最大化、最有成效地实现养生的目的。养生如修塔,身为塔基,心为塔身,魂为塔顶。
养魂即养精神,让生命升华,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创造,是内在智慧的外溢和闪光。养魂的滋养品是什么呢?首选是孔子缔造的“儒”。儒的灵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儒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是充满创造人生价值取向,是无所为而为的求索,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玉是什么?是天地自然孕育出的圣品,蕴涵无尽精气神。是中华文明之精髓,蕴涵着祖先无数的智慧。赏玉,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抛却羁绊,任思绪完全沉浸在玉石之中。解读玉石天然之美,雕工之美,文化之美。
读质,一方玉石在手,沉甸甸的感觉是大丈夫般的宽厚胸怀。读肉,于指间细细把玩,感受玉肉质温润,犹如谦谦君子,温和细腻。读形,虽然历经千万年的洗礼,棱角已被磨圆,但退却了年少的轻狂,留下的却是岁月赋予的一份成熟与坚忍。读瑕,轻抚它的点点伤痕,一处浅裂,一条水线,那不是瑕疵,那是大自然于时光流转中在它身上镌刻的痕迹。读音,轻轻扣击,玉石声音清脆悦耳,舒展清扬,没有一丝混沌嘈杂,从中读懂了为人之道除了悦己更要悦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最高境界——养德
玉之为物,得天地之精,具五德之美,为天人合一之灵。撷日精月华之灵玉,可以为万物,不仅以其为山石、草木、器皿,更应承载道德、精神。
爱玉为物,敬玉为德。爱玉者贵玉之价,敬玉者修玉之德。玉聚天地之灵气,蕴自然之大智慧,人之智慧需要修行,人之觉醒需要顿悟,在思想精神的层面上,玉可谓引领修行之圣品。
蕴涵丰富文化精神内涵的玉雕作品,是设计者心力的结晶,被赋予生命之源,更具有生发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