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这一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堪称《诗经》中的经典。如何上好这首诗,值得思考。在教学设计上,我还是抓住内容(歌咏爱情)和艺术形式来设计。课堂设计和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
1.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
一、 导入部分,我选用现代歌曲《蒹葭》,在课前两分钟开始,让学生听,既引出了本诗,又让他们感受歌曲中的意境,歌曲中的意境和诗的意境诗统一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听曲感受。
二、诵读诗歌,以读串联整堂课。
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这是课前预已经安排,现在只是检查而已。此环节,我抽了一个基础较弱的学生,预习效果不好。然后,我请全班齐读,帮他纠正读音。课下返回再次检查这个学生的字音关。
二读诗歌,读准节奏。
教师示范,我做的一个朗诵音频,整句和散句的错落有致,诗歌美读。这一环节,我请了三个学生来读,我用“ “谦谦君子”窈窕淑女”来称呼他们,因为我们班的班训就是它,此情此景,就再适合不过了。前两个读,都是一般读,美读意识不高,以为朗读就是美读,其次,他们放不开,有点拘束。这一点,班级风气就是这样,私下讨论轰轰烈烈,举手发言鸦雀无声,用掌声点评同学却热情又大方。如何突破学生的拘束实在是要考虑的事。
三读诗歌,读明诗意。
在这一环节,课前已预习,此时就是检查与强调。第一步,自己结合《初中文言文》解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关键和重要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说说诗歌意思。全诗三节,却只请了两位同学,他们认为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就狭隘地理解为自己不懂的,其实结合注释,大多数还是一看就懂,但是,在具体知识点上,是需要再次强调的。由于是重章叠句,可以串讲。比如讲第一章时,形容蒹葭的“苍苍“”采采“”萋萋“可以合并强调,”道阻且长“的”长“”跻“”右“可以合并,以此类推,重点词语就很醒目了。
四读诗歌,读出诗情,感受诗经的艺术之美。
在这一环节,有这几个任务:读语言,感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读秋景,感受秋景起兴,渲染氛围;读意象,感受意象幽远,动静显情;读意境,感受意境凄美,朦胧悠远;读人物和主题,感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内容丰富。说说操作细节。
感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只有在“读“上做文章。我把本诗重章叠句部分分别用四种颜色标识。第一种读法,全班四个组,按照颜色顺序读,每组其实就只读了一组重章叠句部分,让学生感受重章叠句效果。第二种读法,全班齐读,把拆开诗句来读,把一组重章叠句连着读完,再读下一组。读完之后,引导学生读的语气与音量,我说,君子寻找伊人,伊人踪迹难寻,飘渺不定,道路又艰险,君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接下来再读。这就是第三种读法,选择一组重章叠句来读,读出情绪变化。经过指导,学生读出了效果。
在读出“诗情”这一块,分了五个“小读”;组织得最好的就是读重章叠句。其余四个,有“读”,名为“读“,其实更多叫做”思“。如果要突出”读“的主线,就需要思考如何把”读“的形式和”思“的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还得深入细化思考。
在后四个读的环节,教师的过度语还是值得思考。我是这样设置的。
从读“重章叠句”到读秋景,我是这样设置的过度语:经过诵读,大家深刻感受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那么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一个君子寻找伊人的故事,同学再读诗歌,请你找出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从读“秋景”到读“意象”,我的过度语是这样的:既然写了景,就请同学们在景物当中找出相应意象来,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再联系全篇,找找还有哪些意象。意象有具体事物,还可以有行为和场景。
从读“意象”到读“意境”,我的过度语是这样的:这些意象的选择都有诗人特有的深意,诗人用这些意象给读者塑造了怎样的意境?在诗中,君子凝望找寻伊人,伊人在哪里呢?
从读“意境”到读“人物与主题”,我的过度语是这样的: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凄美空灵的意境,那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之后
在这五个“小读”中,后四个因为时间关系,可能有点赶,特别是诗歌意境方面,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对意境的凄美和朦胧悠远不够深刻。
总之四个教学环节,程序清楚,过度较好,但是“落地”“落实”还有所欠缺,学生活动在此环节也不够展开。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学习支架不够,师生的抓手就不够,徒手攀爬还是不行。
本堂课用时大概55分钟,加上播放音乐时间。处理前面“读字音“读节奏”“读诗意”“读语言”基本就花了大概25分钟时间。如果是一堂45分钟的课堂的话,这就占了一半多的时间,后面时间分配就略少了。如果改变事件安排,读字音,强化预习,如果学生基础好,自然可以省出一两分钟时间。读节奏这部分,安排了一次齐读,一次听读,两次自由读,抽了三个同学美读,在这一个环节只是感节奏,可能用力过猛,后面“读语言”才是读的重点,这两次读,在25分中国时间里,可能就用了20分钟时间。这两个环节,是不是可以合二为一,听读、美读、自由读相结合,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一唱三叹的感受即可。
看课前目标,回顾课堂,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诗歌的意境美,还得花功夫带领学生深入。
看板书。
题目《蒹葭》,选自《诗经》是我写的,下面的词语是听歌后,请同学们讲的感受,我走到学生身边递话筒去了,请学生在黑板搜集的这些词语。这种形式,还是可以多多开展,既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深入参与课堂,也可以给其他同学以新鲜感。右边是本诗的艺术特色,逐一总结板书。书写潦草了,疏密也没有安排好,还是欠妥。
2023.3.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