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4期“月”专题活动。
又是中秋佳节,本是花好月圆人团圆之际,大家也好,小家也罢,家人们分散各处,忙碌着各自的忙碌,辛苦着各自的辛苦。
好像只有在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由父母带领着,一人一个凳子在门前的场院围成一个圈,中间是父母坐着,还有摆了月饼、芝麻饼和水煮花生的茶几。
姐妹们各有各的喜欢,弟弟和小妹喜欢月饼,母亲和大妹喜欢芝麻饼,父亲、大姐和我则喜欢水煮花生,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色香诱人。
那时候的月饼没有现在的精细,比较粗糙,里面夹了糖、芝麻、花生等搅拌在一起的馅儿,有种甜得发腻的感觉,我很不喜欢,还不如芝麻饼的口感。
芝麻饼是当地集镇上的师傅做的,每到中秋前后,每逢赶集师傅店铺前就聚了很多村民排队买饼。手工做的芝麻饼香喷喷的,很有嚼劲,饼面上撒有一粒一粒的白芝麻,芝麻是师傅自家种的,里面的馅是一小团红糖,甜而不腻。
据说,各村很多老婆婆都好这一口,反正,我外婆和奶奶都喜欢嚼这芝麻饼,八九十岁照样一口一口嚼得香。
至于水煮花生,顾名思义,就是用水煮熟的花生,不过这个花生是从地里刚挖出来的新鲜花生。而且煮的过程也有些门道,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佐料,如喜口味清淡的,可以不用添加任何东西,只需将花生洗干净了,放入水中煮熟即可食,这样保留了花生的原味和清香。
如果偏好有口味的可以加点食用盐去煮,而喜囗味重的则可以再投入八角、桂皮、干辣椒等去煮。
一家大小七口人就这样一边欢喜地吃着美食,一边闲话着家常,大多是父母谈他们的话题,而我们小孩聊自己的小乐子。
月光如水,轻轻柔柔照着乡野的山间田头,笼罩着乡村的小院,如镀上了一层皎洁的光,画面朦胧而又清晰,却温暖了中秋夜的凉。
有时候,父亲也会出题考考我们,让我们背诵描写中秋节或者是描写月亮的古诗,我们必是争先恐后,叽叽喳喳,你方背出上半句,他就在旁打茬接出了下一句,于是,吵吵嚷嚷分不出谁争一了。
有时候,父亲也会让我们自由发挥,各自来一段描写中秋赏月的诗或短文,毕竟是孩子哪个真会写诗,况且父亲自己也是半桶水晃悠悠,更遑论我们几个,但是孩子们的想像力是无穷的,我们按着自己的逻辑和思维,一个人一句瞎编着顺口溜,或说是打油诗吧。
每每大姐起了个头,五姊妹一个接一句,碰到先言不搭后语时,也会争论不休,还会请父亲评论修改。有时候是父亲来了兴致他起头,大姐紧跟,我次之,刚开始还像模像样的,到了我这就不成诗了,惹得众人哄笑,我窘迫得脸颊通红,却硬是吐不出来诗句,只得讪讪也随弟妹们笑了。
好像我一直就没有写诗的天赋吧,挺羡慕姐姐的才华,可惜我就是比不上,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怎么连弟弟妹妹们都会成诗,怎么就我不会呢,果真是我笨拙么?大妹妹最是心善,每见我落落寡欢,情绪低落就会安慰,二姐没事的,想不出来也不要紧,你讲故事很厉害的,比我们强多了。对呀,于是我发挥自己的编故事才能,凭空捏造故事,一个人物我赋予他各种冒险经历,各种技能,大家不再说诗了,围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
那时候的夜间娱乐是单纯的,白天忙累了的人们,吃过晚饭聚集到村子中央的场地,男人们互相聊聊今年的收成,与往年的比较一番,或者是说一两个浑段子,逗乐;女人则聚在一起,大都说着一些家长里短,也有吐槽儿女不听话的。
孩子们则三五成群,男孩喜欢去逮蟋蟀,挖泥秋,女孩则有的踢健子,有的用干稻草编织一条长长的粗绳,玩起了跳绳,这个人多人少都可以玩。两个年长的一人抓住绳子的一头,用力摇曳绳子,绳子打在地上还能扬起灰尘,绳子中间三五个小伙伴随着绳子的起伏一上一下地弹跳着,这需要大家要默契配合,旁边有负责计数的,一二三四五……一个一个地报数。
我的故事里有时候也会穿插我们平时玩的游戏,我讲故事的能力让父亲诧异,问我从哪里看来的,我答是自己脑子想的。姐妹们听得津津有味,弟弟最是爱听,时常空闲了就会求我来上一段,只要开讲了,不一会儿就会围来好些人,自家姐妹是雷打不动的,还有左邻右舍的玩伴。
而我呢,只要开讲了,就会付身到故事主角身上,随他历险闯荡。
直到月偏西,夜已深,风更凉了,父母才招呼着我们该洗漱睡觉了。
自从姊妹们长大以后,中秋节我们就很难团圆了,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的学校上学呢,只能单独在学校过中秋,家里的场院少了孩子们的热闹,父母还会端坐赏月么?
我们个个成家后,中秋节就更难得欢聚一堂了,姊姊们都随了丈夫,领着孩子去婆家过节,只有弟弟陪在老人身边。
再后来,弟弟有时也不在家了,随了老婆去丈母娘家过节。
庭院深深依旧,父母依旧却已青丝染白霜,孩童的欢笑吵闹犹在,只是今时今日又中秋,他们已分散四方了。
夜空下,我遥望家乡的方向,月圆光如水,愿这皎洁的水流过都市的繁华,流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流过弯弯山路,流进乡村小院,浸漫在孤独的老人身边,给他们陪伴,并向他们传达儿女的思念与牵挂。
愿来年中秋夜,能与家人们一起赏月,共话家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