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的开头最难写,不是没有语言或者主题,而是思绪太多,无法取舍。
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没有素材,不是头脑没有念头,而是没有我们认为我有价值的念头。
每个人都在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必须写正能量,三观必须正,不能写负能量,许许多多条条框框早已把自己捆绑得寸步难行,无法下笔。
我们对素材的取舍好恶限制了我们对素材的客观记录。写作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事情,如果有困难,也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解决困难也必须完全靠自己,别人的建议常常是隔靴搔痒。
如何突破写作瓶颈,如何寻找灵感,许多如何其实都必须靠自己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读别人的文字作用不大。
站在旁观者立场,我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自己陷入困境,才发现那些知道根本无济于事。
真正的“知道”是无法说出来的,说出来的东西早已经变味。
聪明人喜欢依靠别人,智者喜欢依靠自己。遇到困惑自己参悟,学习转换念头,智慧越用越熟。
小悟能够产生大悟,大悟能够产生大彻大悟。小智慧能够产生大智慧,后得智和根本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悟”就是独立思考,不依靠别人给出现成答案。“悟性”就是独立思考能力。
自己寻找答案就是参悟,别人给出答案就是学问。知识可以靠教授,智慧无法传授。
别人给出的答案是别人的领悟,自己如果没有智慧,不但不能领会别人的答案,而且会堵死自己的悟性。
语言文字是指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是指向智慧的工具,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在语言文字中,而是在语言文字之外,在沉默中,在没有语言文字的地方。
我们要学会无念,学会无为,学会不思考,让头脑保持空的状态,就会因“空”而“灵”。
灵感就是在念头的空隙产生的,“空”能生“有”,“有”还归于“空”。
《菜根谭》说:“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来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中无事才能应万事,处理事情效率低,是因为心中装的事情太多。
智者的心要像钟磬一样,小扣则小应,大扣则大应,不扣则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