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和爱过的人。”

最近去了趟浙江美术馆,原本是想去打卡颜秉卿的《迷魂记》的,阴错阳差的跑错了楼层,撞见了刚刚开幕不久的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Top20十周年学术回顾展。
然后,就被彻底被迷住了。
这场新锐展集中展示了20位国内一线当代摄影家的最新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作品意在传达的情感却直抵人心。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92年摄影师“吴为”的作品——《芬芳一生》,作品的名字来自于外公外婆名字的组合,外公叫做杜芳耀,外婆叫做温美芬。

吴为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在二老离世后,她回到旧日里生活和工作的老屋与县城,倾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浸入陈旧的时空,并整理外公外婆的遗物,将它们拍摄成照片。
她在自叙中写道:
“我在故地寻觅他们的身影,拜访他们教过的学生,抚摸他们穿过的衣服,点亮儿时的烤火炉,日复一日坐在他们的房间里……我运用摄影和文字所做的一切尝试,无非是想和他们产生更多的关联,创造属于我们再续的回忆。尽管他们已经逝去,但思念常在常新,真爱永恒不灭。”
在每一张照片下方,吴为都会写上一行小字,解释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在看这组作品时,仿佛进入了两位老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曾经的生活环境、状态、习惯,甚至察觉到他们曾经的身体状况和经历……眼前的每一幕,都让我产生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既为吴为曾经和二老朝夕相处的美好回忆而感动,又为如今逝者永逝、物是人非而伤感。
不止是我,身旁的一位爷爷在久久凝视这组作品后,也重重的叹了口气。

我在看这组作品时,甚至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那位刚刚过世不久的奶奶。
我旧日里每每觉得生活不顺,总爱请假往老家跑,不为别的,就为了去和奶奶在门前晒晒太阳,坐一个下午。
奶奶的耳朵不是很好,我也不爱和她抱怨生活中的是非。很多时候,我们聊天的话题都是围绕着过去的事情,爸爸小时候有多调皮,外冷内热的大伯干过的糗事,三个姑姑和姑爷的事情……
很多故事我早听到耳朵起茧的地步,但仍然爱听,仍装作第一次听的模样,穷追不舍的问着:“然后呢,然后呢?”看着奶奶兴致勃勃的回忆着,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如今站在这里,看着眼前一副副作品却不自觉联想到了自己的故事,我想,这或许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力量吧。

记得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我想不管是对于摄影还是写作,都是一样的道理,先是创作者自己被打动,然后再去用作品打动观众,这其中唯一的桥梁,就是情感本身。
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摄影?因为心中有话要表达,因为有情感要喷发。如果我们在写作/摄影的同时,能通过作品成功传达自己的思想,能够感染别人甚至是引发别人的思考,那或许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创作者。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摄影师吴为,显然是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