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是昨天才诞生的,它需要有人去拨动它灰烬的过去,灰烬压住了那永不熄灭的火焰,而这火焰会永远给我们的现代带来一份它的光辉。——德彪西
中学时代的教科书里,病多钱少死得早似乎是古典音乐家们的人生通式,凄楚之余总给人以距离感。古典音乐家和古典音乐宛如遥不可及的星,虽然闪耀动人,但离尘世里的人太远太远。对我这样的门外汉而言,段召旭老师的这本《有趣的灵魂》不是一副望远镜,而是能让人一步一步接近古典音乐的天梯。
如何了解一位音乐家?除了将大师的作品演奏一千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坐下来聊一聊。《有趣的灵魂》收录了段召旭老师与三十三位古典音乐家的“访谈”:由段召旭提问整理,而大师们的回答全部来自他们本人的书稿和资料。访谈的内容围绕着音乐而不拘泥于音乐,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师们有血有肉的真实一面。早睡早起健康饮食的自律达人萨蒂,喜欢鸟据说老婆也长得像鸟的梅西安,净干缺德事儿的瓦格纳,不受评论家和钢琴学生待见的巨手拉赫玛尼诺夫(他的曲子实在太难了)。至于贝多芬,贝多芬不在乎,他谁也瞧不上。
刨开这些无伤大雅的小八卦,回到音乐本身,大师们的观点兼具启发性和哲学的韵味。在以往的印象中,音乐创作好像是艺术之树上随机生长的果实,灵感在哪里果实就生长在哪里,等待着天才毫不费力的撷取。而在诸多音乐家的理解中,音乐虽然神秘而神圣,但却不是毫无规律的灵感结晶。伟大的音乐需要老天爷来成就,但绝非“妙手偶得之”。门德尔松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得非常准确的语言。对于作曲家们来说,音乐创作需要不仅需要才能和灵感,还需要情感上的坦诚和真挚,百分百的投入。即使是公认的天才莫扎特也把自己的作品归功于勤奋而非天才。在大师们的描述中,音乐更接近科学,虽然神秘威严但也有着工整的内在规律,等待人们的探索和解读。
有趣的是,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在三十三位古典大师生活的这三百年里,“古典”一直是个相对概念。对于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乐派来说,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而对莫扎特时期的音乐家而言,更为保守的宗教音乐代表人物巴赫才算古典。记得在一位电子音乐教授的讲座上,有位同学问教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选择去做“叛经离道”的电子音乐而不是去学古典音乐呢?(这位教授的电子音乐并不是流行音乐中的电子音乐,而是用数位板、游戏手柄、光电传感器等等创作的音乐)教授解释说,在研究电子音乐以前他曾是一位钢琴家,他从没离开过古典音乐。说到古典的定义,在贝多芬的作品诞生的年代,人们认为他“疯了”,他的音乐太新潮、太叛逆。现在两百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一切。所谓古典,可能是几百年前的“新潮”。
我想古典是个相对概念,经过时间洗练的作品才能燃烧出跨越时间的火焰。对于“现代”的我们,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去理解。而对于音乐,则需要更多的“德彪西”拨去旧日的灰烬,让那火焰在更广阔更充足的氧气里热烈燃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