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水月静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类人,领导让干啥就干啥,每天从早忙到晚时常加班,效率不高,日子过得很压抑。
还有一类人,目标明确,工作休息两不误,偶尔在朋友圈晒晒工作成果和旅游照片。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其实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目标陷入穷忙的怪圈,后者目标明确游刃有余。
【1】
有句名言,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没有目标。
目标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不陌生,想到它就联想到有的放矢之类的词。但是对于这个概念,是否真的理解呢?人的认知规律表明,如果你对概念不了解,大脑就无法接收到强烈的信号,调动它指引你的行动。目标是指你寻求的对象和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目标好比靶心,我们需要靶心作为参照物去瞄准射击。
【2】
生活中不能没有目标,明确的目标是一切成功的起点,一旦拥有了目标,你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心理学有个目标效应,是指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产生出意志力量。可见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让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有学者曾研究了目标对打字员、司机、电脑数据录入员、装卸工人及某些服务人员的激励效果,结果显示:明确的工作目标可使工作绩效提高11%~17%。
目标又是对行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会让人的行动更加积极主动。
《积极心态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说过: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我们就会成什么样子。借助想象我们可以描绘未来的美好图景,它在脑海里越清晰就越容易实现。
目标是海上的灯塔,是天上的北斗星,它指引着方向。
人们往往不能清楚地区分目标和目的,这就导致对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不是特别的明确。人人都想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升职加薪,可这是目的。如果具体到要进入部门业绩考评前三名并取得2019年度优秀员工的称号,这才是目标。
【3】
既然目标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经营目标体系的概念,即SMART原则,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企业管理和绩效考核中。
我们不妨做一个知识的横向迁移,把SMART原则用在个人目标的制定上。
所谓SMART原则,即:
1.目标要是具体明确的(Specific)
目标是可以被具体描述的,目标要避免笼统抽象的。我们可以借鉴《影响力》一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做法,利用纸和笔把目标写下来,提醒自己去完成,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前进的力量。
2.目标要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要能被量化,要有证据能验证。王健林曾在谈及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这个话题时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这就符合可衡量的标准。
3.目标要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付出努力就可以实现。跳一下就能摸得着。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就不适合所有人。目标太大,会让人产生恐惧感和挫败感,会打击我们的信心。
4.目标要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与目标之间要建立联系,相互促进。
5. 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时间的紧迫感往往能催生效率,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截止提交工作总结的前几天写作效率总是特别高。
依据SMART原则,我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在新的一年里利用业余时间读完50本有利于自我提升的书籍。一是,对我来说这个目标是明确的,可以达到的;二是,算下来平均一周读一本书,它是可衡量的,有时间限制的;三是,这个小目标是自我提升目标下的子目标,具有相关性。
2019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一定怀揣着新的憧憬和愿望,那么就先给自己定下一个个小目标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在新的一年朝着目标扬帆起航吧!

我是“水月静”,原国企中级会计师,现为宝妈一枚,爱好读书、画画、写作。
学习知识并分享心得体悟,欢迎关注点赞,愿结交同频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