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对于烹饪而言更是如此。《论语.乡党第十》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确,谁会拒绝美好呢!
古往今来,在美食的制作人,可谓花样百出。每道菜系的创作都融入了大咖们的心血和才智,逐渐将中华美食完善并发扬光大,在世界四大菜系中首屈一指。
曾经去过一次“马巍驿”民俗风情园,那是一个以美食为主的仿古村落,悉数还原了唐时民间风貌。来这里的游客,十之八九都是冲着特色风味小吃去的。虽然地偏,丝毫不影响其火爆程度,逢节假日,几乎是挪着脚尖移动的。
走进古街口,各种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有似曾相识的味道,又有陌生而又令人兴奋的味道,吊足我想要探究的欲望。于是就一条街一条街的寻找那个熟悉又陌生的香味发源地。和电视里所见的场景一样,繁华的街市上,每家店铺各占一间,酒楼为两间大小,门口插着彩旗,青灰色的瓦片,枣红色的木门窗,古色古香。若不是眼前人海告诉自己这只是景区,仿佛真的梦回大唐了。穿梭在遍地美食的古街上,一圈下来,早已让各色美味扰乱了最初那灵敏的嗅觉了。
慢工出细活(美食篇)
慢工出细活(美食篇)
顶级美食的聚源地,来到此,即使是刚吃饱饭,也忍不住去品尝一番,何况是慕名而来的吃货们,真怀疑他们会不会每条街、每家店,从头吃到尾?
会吃,懂吃,才会做,这方面实践最成功的莫过于“苏东坡”了。他是个好吃的主,对于美食情有独钟,历史上因他好吃、会做,许多菜因他而闻名,如:东坡肘子、东坡茄子、东坡肉……
我呢,胃口不大,沾饭就饱。但我喜欢品味美食,自然也琢磨其烹饪技巧,并付诸实践,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想要吃好,就得花心思,不厌其烦的投入和对细节的把握。急性子是做不出美味的,充其量只是做点相对好吃的,仅此而已。
说到这,就想起我老妈,她就属于急性子、粗心人,所以做的饭菜可见一斑。近些年,我经常跟她提建议、讲方法,希望能够对她有所改善,但时间证明根本无济于事。
我从来不会否认老妈饭菜的价值,只是希望--希望她做的不比别人差。在母亲看来,我总是挑剔她的总总不好,与人聊天时也是这么说的。对此,我很无语,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嘛!
我向来是重质量而不重奢华:好的食材,像鲍鱼海参等,如果不能精心烹制,那么仅仅是一道营养菜而已,难成美味;而一盘土豆丝,只要认真加工,从刀工到调料的运用,再到火候的把握,那么简单廉价的土豆丝依然是美味。绝不会因价格高低影响它的品质感。
记得年前那次休假,晚上第一顿饭,主食是馒头,一个凉菜,一碗粥。这倒可以理解,年跟前了,父母置办年货都很忙,简单对付点,无可厚非。重点是那道凉菜(凉拌萝卜丝),且不说味道,我看了半天,也只能勉强称其为萝卜丝。细的如针丝,粗的如筷子般,还有一边粗一边细,凌乱的错杂在盘子里,哎!没法评价了!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一句也没说,毕竟不是头一回了,将就将就吧!
言归正传。会做菜也有十年光景了,我认为只要用心,愿意花心思,就不会差到哪去,源于对生活的尊重。用心去做,不仅仅体现在味道上,细心慢工做的食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馒头,一块豆腐,一碗八宝粥,也能品出别样的味道,重在食做者的一颗心。
以前在家,我经常下厨改善伙食,对于每个环节上的操作,尽可能的认真对待,虽然花费点时间,但我享受那个过程,那是生活的艺术。为家人吃的好,甘愿倾注所能,当亲人们吃到我精心做出的佳肴时,心里也会有种成就感,小小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道菜,不同的心态,烹饪出的味道和感觉也大相径庭。
就拿“可乐鸡翅”说吧。那道菜我是从书上学来的,但其做法太过浅见。大概是这样:鸡翅N克,盐、味精、白糖N克,可乐N升,食用油N克。先用油煎炸至外皮泛黄,倒入可乐,放入调料,慢火炖至,等汤熬到少许既可。
按书上的做法,能做成美味才见鬼了。事实上,很多人照搬书中那套,始终不得其精髓。如果看书能烹饪出美食,大街上一半饭店就得关门了。
而我参考完后,会取其要点,根据自己经验注入:先用刀在鸡翅上滑几道口,以便入味。再放入姜丝、蒜片、葱丝,使其味更加道醇厚鲜美。滴入生抽,盐、鸡精各一勺,白糖两勺,少许料酒去腥,而后倒入可乐,腌上30分钟,让调料充分融入皮肉深层,这样在煎炸前就已到味了。中高油温煎炸至表皮金黄皆可,倒入可乐,大火烧开,调至小火炖,约十五分钟左右,捞出鸡翅,再往可乐汁中加入淀粉(俗称‘勾芡’)。而后浇筑在鸡翅上,如此, 色,香,味,都有了!
慢工出细活(美食篇)
这样的精心烹制,你能不眼馋、嘴边吗?你能不回味吗?
佳肴入眼、入嘴、入胃,同时滋润了人心。
生活重在调剂,美食不在食材珍贵,在于制作过程,只要愿花心思,用心注入,身边任何食材都能成其美。食者,定能品出味道以外的东西——来自于做者用爱心浇筑的一粥一饭,润物于细无声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