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境,你自己想到一个绝妙的好创意、好点子,但对方听完你激情无限的演说之后却无动于衷,甚至还有可能给你泼冷水。这时我们常常会用“对牛弹琴”来自我安慰。其实,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表述自己想法的方式让创意和点子失去了“黏性”。让你的听众能够被你的话语所吸引,本期我们来看这样一本书——《让创意更有黏性》,作者希思。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它们能够改变受众的思想或行为)。但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创意和观点实在是太熟悉了,这时我们反倒容易忽视对方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的事实,而遭到“知识的诅咒”。也就是说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玩过“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就应该有切身体会。
那么我们要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让我们的创意和观点具有黏性呢?我们来看下面西南航空的一个例子。请问,你所在的企业,企业战略是什么?你的企业有没有目标和愿景?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目标和愿景,你能理解并贯彻落实到手头的具体工作中吗?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你连企业的目标和愿景都记不得了!
西南航空怎么做的呢?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西南航空本可以告诉空乘人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比“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更加准确,也更为全面。毕竟,“票价最低”这句短语并不完整。西南航空大可以直接取消飞机检修或者要求乘客共用餐巾纸,这同样可以达到降低票价的效果。但很显然,西南航空的经济价值核心其实还包括其他价值取向(如安全等级和乘客舒适等)。“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说法的问题在于,表述固然准确周全,但依然无法帮助空乘人员决定是否应该为乘客提供鸡肉沙拉,而“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可以帮你做这个决定。准确而无用的观念,终究还是无用的。
先“找到核心”,再用“精炼观点”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工夫绝对花得物超所值,也会带来永恒持久的效力。再比如,去过迪士尼的人应该对园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都有印象,这些工作人员为什么能够和整个乐园的氛围融入如此之深?因为迪士尼对自己的员工要求是,只要一进入园区上班,员工就是一名“演员”,哪怕是一名清洁工也不例外,而且迪士尼把员工应聘叫做“试镜”。可想而知,迪士尼乐园的一班“演员”大概都会觉得,相比普通员工的角色,以演职人员自居似乎更加容易应对陌生的情境。
初到这样的乐园,你可能会对演员的敬业感到惊讶,但你一旦建立了这样的认知,你就又能够对自己即将遇到的下一个演员而感到轻松惬意。所以,要吸引他人注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规。我们适应规律性事物的速度很快,持续不变的感官刺激往往让我们视而不见且听而不闻。要让人惊讶,事情就必须“不可预测”;令人惊讶和可以预测总是对立的两极。但是要让人获得满足,惊讶又得要“可以后测”。此间妙处在于,事前怎么都料想不到,事后一旦想通便可领略个中奥秘。要想让观点产生黏性,你必须先破坏他人的预测机器,然后再将其修好。
总结一下,如何让你的想法及创意更具黏性呢?(一)确定你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找到核心);(二)找出信息中违反直觉的部分(亦即:核心信息中令人意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事情现在并没有照此发展?);(三)在重要而又违反直觉的层面上破坏听众的预测基模,从而传递信息。然后,一旦预测基模失效,就帮助他们修好基模。
让他人关心我们的观点,书中给我们列出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让对方跳出分析性角色;我们应该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我们应该证明自己的观念是跟对方原先已经关心的事情有所关联;我们应该诉诸自身利益,也应该诉诸身份认同——不仅是他们现在的身份,还包括他们梦想获得的身份。如果你对此饶有兴趣,不妨深入读一读这本书。努力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就具备“黏性”,你定将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