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想,其实有寒假可过的是相当大一个群体,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你是否对短短20几天有所打算?
我想,有没有打算,真的是一件可以体现二八定律的事情。
百分之二十的群体掌握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对待假期的态度上又何尝不会体现这个规律。
一定有人认为假期就是要放松的,而且是无节制地休息,也一定有人会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自我提升与成长。真正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并持续执行反思总结的也许就剩下了少数的20%。
作为中学生,不懂得人生规划为何,也不一定会拿出有效的方法应对这三年。而没有目标和计划的日子总是模糊不清,难以给人充实满足之感的。知道吗?它们可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目标意识是无论哪个阶段都要重视的东西。具体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我认为三年就算是长期目标了,比如想考什么样的大学,想学什么样的专业。而阶段目标也不是随手而定,它应该成为长期目标的子目标,也就是其分解目标,比如分解为学期目标或者月度目标。
每一类目标都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并非都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太随意了不行,太含糊了不行,太频繁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哪种最有效率?
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中,作者蒂姆·哈福德提到 一个心理学实验。找来大学生学习一个一提高学习技巧为目标的短期课程。
他们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告知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技巧,缺乏具体指导;第二组不光要掌握住时间管理技巧,还要会具体执行操作,以月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第三组,同第二组,只是计划和目标以天为单位。
结果是第二组的效率最高,其实也不难理解。如同登山,长远计划是站立在山顶看风景,看得远,但真正的风景不见得就在这里;月计划其实是站在了半山腰,目极之处是更丰富的风景,更能赏心悦目;日计划就在山脚了,很显然,那里其实并没什么风景。
跟太长远的目标相比,月计划更适合用来平衡生活。既可以及时总结过去一个月的得与失,又可以马上总结反馈调整下一个月的计划。
当然,这并不是说长远的目标就免了,以上只是就可操作性这个层面来讲。其实月计划和目标就是对年度计划目标的分解。同样的,也不能否认日计划的价值。
蒂姆·哈福德在文中进一步阐释,日计划之所以效率低于月计划,是因为“一、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太花费时间和精力;二、如果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一旦没有跟上进度就会感到失望,学习动力也没有了。”那么,尽量去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好了。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那么不同,充满各种未知,今天不应该是对昨日的重复,而日计划让每一个24小时都变得与众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它比我们的大脑更靠谱,能更有效地记录我们的一年365天,甚至更久。等以后翻开你的计划本,再久远的、不起眼的事情都历历在目——那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痕迹。
如何避免日计划低效这个问题呢?
首先,列出每日目标,且不要超过三个;
其次,分解每日目标,越具体越好,当然不要安排太紧密,预留40%的可控时间用来应付突发事件,以免完不成计划产生挫败感;
第三,分解目标之后会变成一个个的事件,也叫每日清单,给清单上的事情限定完成需要的时间;
最后,记录下事件完成事实上需要的时间,这一点很重要,预设时间与事实时间一对比才更清楚时间去了哪里,自己做事的效率如何。
我说的似乎有些复杂,事实上真正做起来确实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概念来自《刻意练习》这本书,书中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最近大热。说明的就是对一件对的事情持续刻意地训练,会帮助我们实现时间的复利效应,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
很多人不懂的可如何计划,甚至从来不会去计划,所以一开始接触的时候会遇到比较多的问题。
应该说,任何事从0到1都会必然经历这种波折,但不能因为预想到的困难就放弃尝试,否则,如何突破那个0,发现另一个更好的自己呢?
我是一个计划癖,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提前规划,这个习惯帮我理清了繁琐到令人抓狂的的一地鸡毛,也让我对自己的三年五年,甚至更久远的将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习惯于计划行为的人都会获得的喜悦,愿你在不久的将来,同样有所得。
假期一个月,你是否想要尝试做月度计划,以及将它分解到每一天去持续执行并反思呢?
毕竟,想过有准备的假期,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有无成效,行动起来才知道。
种一片树林,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更何况是在一生中最美好的二八年华。
做一个行动派,你并不孤独。提前走的那一步,将不仅仅是一步。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