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c3a32c202ff72421.jpg)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吴军老师的这本家书合集——《态度》,因为不成体系,所以之前并未拿出大段时间集中阅读。
提到家书,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家书中包含着写信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包含着写信人最真挚的情感、最宝贵的智慧和人生经验。
吴军老师是我从大学时期就一直喜欢的作家,他曾就职于Google,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现为硅谷著名投资人。
我拜读的第一本书是《浪潮之巅》,一部记录位于浪潮之巅的IT巨头的“商业史”,包含了许多作者的独到见解。之后又阅读了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文明之光》、《智能时代》等作品,订阅了吴军老师在得到APP上开设的两个专栏。
吴军老师的这本《态度》,因为创作背景是当下,所以吴军老师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眼界格局、态度方法等,可以给我们自己,以及对我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大的启发。
在现今社会,对于精英阶层,家庭最宝贵的传承不是财富、不是权力,而是思想,是认知能力,作者平易近人地称其为“态度”。
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都是存在问题的,对于很多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就存在问题。
子女既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父母未实现愿望的延续。
所以,父母不应该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也不应该将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子女,特别是要求他们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有一句话,忘记出处是哪里了:我们总是,用过去的想法,教育当下的孩子,试图让他们去应对未来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家庭教育,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也就是说“言传”不如“身教”。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缺乏教养的父母。
为什么中国一部分有钱人的子女,并不是很争气,因为他们的父母是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班车,而很多人“一夜暴富”之后,并没有随之提升自身的素质,也没有意识送子女去更好的环境成长,才导致了“富不过二代”。
所以,父母要保证教育的成功,首先要保证自己“认知”的高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双向沟通等正确的方式。而在这一点,欧美所谓的精英阶层就做得很好。
那把子女教育成什么样才算教育好了?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底线——“自己有教养,对他人友善,对世界有爱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0d35dc469965e796.jpg)
《态度》中集合的家书,根据主题分为了六个类别,分别是:人生哲学、洞察世界、对待金钱、人际关系、有效学习、做人做事。
在这里挑选部分内容,简要做下介绍。
一、人生哲学
作者认为,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乐观”真的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作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章毫不为过。而大部分中国家庭,总是忽视这一点,他们不会对子女说“要乐观要快乐”,而一直对子女说“要努力要拼搏”。
“和谐产生快乐”。所以,找一个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的伴侣,非常非常重要。而中国的父母往往不会和子女谈论爱情。
因为和谐,所以并不引人注目,所以最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讲,平淡即是幸福,所谓“淡云流水度此生”,其实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寡淡无味,而是和谐的幸福。
快乐来自人自然天性的释放。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成为你自己”,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如何才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了解世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当然了,我认为如果参与了世界的发展,则更是极大的快乐。
第二,有理想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三,与人相处共事,尽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第四,看透人生。
作者说人最终必须看透很多事情。这句有些深奥了,目前能体会的,只是看透死亡。
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追求幸福。那幸福的来源是什么呢?作者提到了一本书,叫做《幸福的蓝色地带》,作者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记者和制片人,丹·比特纳。
“蓝色地带”是一个人类学名词,意思是世界上特别长寿的那些地区。
大部分研究幸福学的学者都认为,能够进行基因传承,是幸福最根本的来源之一。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生命可以通过基因一代代延续时,会不自觉地展开会心的微笑。
所以,生儿育女会幸福,是写到基因里的,那些丁克家族是否会在年老之后感到不幸福?以人类目前的进化程度,是否可以不需要这种幸福?至少,这种幸福是本能里的,不可替代的幸福。
另外,人的存在和行为可以给世界留下烙印或者创造快乐,这本身也是幸福。这其实,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需求被满足,自然会带来幸福。
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外来的诱惑,如何拥有抵制诱惑的定力?
当人们对一种简单而强烈的快感上瘾后,对于其他事情就失去了兴趣,这就如同吸毒带来的快感一样。比如,玩电子游戏上瘾,是因为多巴胺分泌的很快且很容易。
所以作者认为,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有意义,让你愿意为之努力。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要为子女培养兴趣,或者学习一门乐器,或是学习绘画,或是学习体育等,兴趣本身就是可以长期保持的目标。
当然,作为父母自身,现在培养自己的兴趣,也为时不晚。只要不要本末倒置就好。
二、洞察世界
决策时格局要大,做事时境界要高。
作者认为,一个人格局的大小,是指在空间范围内,能否看到大机会,能否做一件影响范围更大、影响力更大的事,是空间维度上的。而“境界“这个词其实源自佛教,意思是说人能够看得多么远,看透多少层,这是时间维度上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理财”引发的思考——什么是格局?》。在文章中我提到“格局不够的表现”,第一种是在时间维度上,“看不到5年以后的事情”,第二种是在空间维度上,“只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者告诉我们,生活是具体的,不能总是抽象的讨论问题,而应该具体,谈谈数字、事实。
作者告诫我们,做事情时,要先假设自己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所以要付出期望结果的三倍努力。
三、对待金钱
面对贫穷,你可以选择沉沦或奋起。
但贫穷不是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穷,就觉得那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这种“功利”之心,是非常狭隘、短见,而没有责任和担当的。
承认自己贫穷,才能真正富有。
对于穷人和弱者,有时候你越保护,越照顾,反而会给他们贴上弱势的标签,把他们禁锢在原来的社会地位上。
与承认贫穷类似,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变自己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不乱花钱,也不乱省钱。运用财富时要从大处着眼。
巴菲特说:“钱是为了让你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让你无所事事”。
作者对于投资的建议,也许可以给很多人一些启示:
第一,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能够打败市场。
每年70%的基金表现都不如指数。任何试图打败市场的人,都是在挑战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99%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投资就是大量购买指数基金。巴菲特也认可这个原则。
第二,对市场要有信心。
股市会涨会跌,有时还会跌一大半,但是从有记载的历史看,他依然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巴菲特最成功之处,在于他永远相信股市在较长的时间里是往上走的。
第三,虽然股市在下跌后总会涨回来,但是单一股票未必。
世界只有不死的商业,没有不死的公司。投资单一股票,即是遇到明星公司,也未必能长期赚钱。
第四,时间是你的朋友,而时机不是。
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股市增长最快的十几天或几十天什么时候能来,没有人知道。聪明的投资人永远在股市上投资,而不是试图投机挑选最低点和最高点。
基于上述四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投指数基金ETF。定投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傻子,做到股市涨也买,跌也买。一旦买了股票,就不要天天盯着价格,这样会患得患失。
除了四条建议,作者还提出了对于投资的三点告诫:
第一,不要进行过于冒险,会导致灭顶之灾的投资。比如做空股票和使用杠杆投资。
第二,不要进行自己不懂的投资。
第三,永远不要眼红别人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投机机会。
当然,谈了那么多“金钱”,其实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也不是学历,而是影响力。
四、人际关系
关于友情,作者认为交友时不要怕吃小亏。
平时都先假设人是正直、善良、诚信的。当然有很大可能上当,不过没关系,只会上一次当,因为从不给人第二次机会。这就相当于做生意赔本一次后,马上止损,不能越亏越多。
关于爱情,作者认为合适的人会让你看到和得到全世界。而不是失去。
关于沟通,作者认为达到沟通目的才算有效沟通。
关于拒绝,作者认为觉得自己帮不了就直说,觉得自己很为难就不要勉强自己。
关于领导力,作者认为有两方面最重要,也相对比较容易训练。
第一是组织和工作能力,一件事交给你,你能否将它分解,组织大家完成。
第二是团结大多数人,让每个人能够各尽其才,发挥作用。
五、有效学习
关于学习,作者提出在大学应该学什么。
第一,学习一生要用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
第二,学习做事情的方法,并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三,培养协作精神。
作者认为要阅读非小说类名著,因为除了增长知识,还有以下好处:
第一,可以进一步提高你的语文能力,特别是理解能力;
第二,名著中常常充满了智慧;
第三,阅读名著是系统地了解一种思想的捷径。
作者认为学好数学很重要。
第一,它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甚至对经济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也至关重要。
第二,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科学研究,作者认为证伪比证实更重要。
对于科学,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再多权威的话都不足以证实一个命题。
科学不等同于正确。有这种想法的人,更像是把科学当作了宗教。宗教有三个特点:一是盲从;二是道德优越感;三是喜欢相信书本上的教条和权威人士给出的结论。
作者倡导,我们要做“理性的怀疑者”。
六、做人做事
做事前不要过分算概率。
三思而行是对的。但对于想清楚的事情,做起来就不要犹豫。
很多事情你在做成之后,回过头来看成功的概率不过5%甚至更低。如果你在做之前就开始算概率,很多事根本不会开始做。
作者提到,工业界做事和学术界有非常大的差别。
在工业界做事,有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投入产出率。比如要设计算法,最快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要考虑能耗、内存等因素。
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bb06cb1c3dfff123.jpg)
我们头脑中存在的是什么样的“态度”?
又将帮助下一代培养什么样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