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非常熟知刻意练习,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练习之后就有效果,而有的人却没有效果呢?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在今天的阅读中,你会找到答案。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刻意练习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苟且练习”。
很多专家都说过,很多人明明在不停练习,但始终没有进展,处于认知和技能的留级状态,是因为他们练习的过程有一个隐藏的动机——避免痛感和抉择。比如我投球投得还可以,于是我就不停地练投球。
2.算法是超越偶然数据和场景的背后的东西。假设算法是“一”,数据是“多的”话,如果你获取数据的时候过于单一,是不能真正建立或优化一个算法的。
一个涵盖大样本多样化的数据是会带来红利的——这个红利就是算法。一万或两万小时的非刻意练习都没办法让你成为一个高手,就是因为没办法建立一种真正的算法。
3.伪选择:避免痛感
如何建立初始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优化算法呢?我们以前讲过选择压,区别了真正的选择和虚假的选择:真正的选择是make difference——能够带来本质上不同效果的选择;虚假的选择是不能够带来实质性差异的选择。
比如你是选择在床上睡懒觉、沙发上睡懒觉、椅子上睡懒觉还是在车上睡懒觉,这些选择实际上是伪选择——真正的选择是在睡懒觉和不睡懒觉之间进行选择。我们为什么常常在伪选择之间纠结,用伪选择代替真正的选择呢?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动机:避免选择时的痛感——真选择一定有痛感。你要直面睡懒觉和不睡懒觉这两个选择之间的痛感。
二、今日感悟:
1.做出有痛感的真选择。
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觉得轻松毫不费力就完成的话,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伪选择了。因为很简单的动作重复了n多次,仍然停留在认知的降级状态。
2.真选择后的刻意练习。
确定好是有痛感的真选择之后再加上1万小时或者2万小时,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高手。
3.如果有老师指导下的刻意练习,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在大量练习之后你没有提高,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