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孕妇·宝妈·奶爸
孩子输不起谁的错?行为背后3个原因,父母6招解决,特别是第3点

孩子输不起谁的错?行为背后3个原因,父母6招解决,特别是第3点

作者: 布丁妈妈私享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15:04 被阅读6次

    前几天,带娃与几个小朋友一起踢足球,其中一个小朋友表现有点“突出”,他一直带着球很勇敢的冲向对方的防线,但因为守门小朋友有些大块头,屡屡不进球,这个小朋友就一直坚持坚持,最终进球成功,相反另一队的“前锋”一开始进球很开心,但后面因为被这边的小朋友拦下以后就有点生气,最后发现对方小朋友很猛,直接大喊不玩了。

    孩子玩耍其实没有什么,毕竟小孩子一起开心就好,但玩耍中加入了这种输不起的心态就有些不合时宜,孩子父母看到孩子有些赖皮,就马上阻止孩子行为用购买物品转移孩子注意力带走了。

    很多孩子就像这个小朋友一样具有输不起的特点,他们不是不勇敢不是不努力,只是因为太在意这种输赢,导致接受不了任何的失败和挫折,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现在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他们习惯了一切自己“做主”,在家中家庭成员也会以孩子年幼的借口,各方面对孩子容忍、退让,并总是让孩子处于有利的角度,孩子不自觉的就养成了“输不起”的态度。

    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孩子的成长也少不了各种曲折,父母必须在孩子遭遇到不管失败还是成功之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输赢,不计较一时得失,避免养成趾高气扬的自大态度。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都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但孩子的长大本来就是充满各种挑战各种艰辛,既有痛苦的失败,也有激动的成功,孩子的得意失意也只是一时而已。父母不要自己变得情绪化,进而影响孩子实际内心表达。 孩子本来可以自我消化消极情绪,但爱操心的父母偏偏自以为是的对着孩子进行各种的“励志”教育,又是哄又是劝,强化孩子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人格发展。

    孩子患得患失并非一日而成,也并非想当然地以为过几天自己就好,这种行为的形成是很多种情绪累积而成,那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到孩子这种“得失心”呢?

    父母情绪感染

    孩子天生白纸,没有任何的竞争得失之心,他们遵循着最原始的正常体验。父母用自己所谓的经验给孩子选择或者设立一些目标,让孩子完成、实现,并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是孩子成功的前提。 

    设立的目标并未考虑孩子实际的情况,父母只是遵循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情感绑架出发,消耗着孩子的情绪,以获得更好的进步。

    事实上,孩子对这些目标并无概念,他们努力做的原因是父母或者老师在他实现小小目标的时候会很开心,自己会得到更多的赞美,孩子自己更有一种成就感。

    孩子不能分辨什么是主动与被动,他们只是知道,自己做到了所有人开心,自己会感到自豪,恨不得到处炫耀,自己没做到大家就会失望,自己就会感觉沮丧,想要藏起来。

    家庭中,很多父母比较忙碌,但是他们对与孩子的投入并不少,他们认为我投入就要得到收获,用各种语言刺激孩子的情感,想要更好地挑起孩子的“斗志”。

    亲子沟通时,父母会用高高在上的姿态,看似随意的询问“今天唱歌比赛怎么样”,孩子会说某某原因,父母往往会说,你得好好学,你看我们为你付出多少,或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没有咱们条件好都成功了等等的话术。

    孩子会将家长的话进行分解,他们从潜台词里面读到了父母对于自己成功的期望,受到这个情绪影响,孩子认为只有赢了才会得到父母或老师的爱,输了就会被抛弃,内心产生过多复杂情绪,反而影响到正常的发挥

    孩子为了得到关注

    孩子的背后一定是存在父母的目光,所以他们会在做事之前或者之后反复确认父母是否注意到自己,父母有没有将目光投向自己。

    很多父母因为忙碌,秉承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行为,孩子需要自己负责,不需要干涉,以此培养孩子独立性,甚至从很小开始要求孩子拥有自理能力,不过多投入到孩子身上。

    孩子独立性背后是渴望,他们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发现当他们做到的时候,父母的目光会更多的关注到自己,他们这个时候才会有一种值得的感觉,就想要更多的成功获得目光更多的停留。

    价值观的选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中自然会因人的积累存在竞争与压力。孩子就如同学校江湖中的一员,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第一名是成功,最后一名也是成功,但父母却一直用第一名灌输孩子思想,认为只有第一名才是成功,将竞争与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并告知没有第一名那都是不成功。

    孩子本来并无比较之心,受父母这种价值观导向驱使,认为只有成功才配得上掌声,而失败那就是一种羞耻。孩子变得在意得失,更是努力要求自己只能是“第一名”,否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过于自责,心理压力骤增。

    孩子与成人一样渴望获得支持与认可,但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异,过于刻意的追求成功,在意得失,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

    法拉第曾说,“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毕竟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大环境,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获得成功需要很多条件支撑。

    张海迪说过,“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与明灯,需要用自己心血浇灌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得与失。

    用亲子游戏教孩子正确认识输赢

    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情感联系,通过与孩子之间进行亲子游戏,可以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身心发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寓教于乐的育儿方式。

    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儿童智慧发展的重要手段。亲子游戏有很多种类,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划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种,如果细处划分可以分成体育类、文化类、个人、多人等各种合理的游戏种类,不管是哪一种,这些游戏都会让孩子得到很多启示,形成相关的概念意向,构筑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需要告知孩子,竞争类游戏需要全力以赴,争取最终获得胜利,结果不一定成功但绝不会后悔和遗憾,而合作类游戏,要有团队意识,并非单枪匹马表现个人精神,要有很强的大局观和执行能力。

    我们家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打羽毛球,他最喜欢爸爸玩,因为爸爸不会如爷爷一样怕孩子输了一直退让,爸爸会在玩之前告诉孩子,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让着你,只有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刚开始玩的时候并非如此坚强,孩子认为自己输了很丢脸,得不到大家的喜欢,我们就一直跟他讲,输赢有的时候不重要,你要是使劲的努力,很容易就可以赢,有半点犹豫就可能会输掉。

    亲子游戏中,父母是作为孩子的玩伴存在,在进行竞争类游戏时,需要控制孩子输赢的时机,赢多了孩子会骄傲,输多了孩子没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对于游戏的熟练程度,本着孩子多赢少输原则,调动孩子积极性,同样也让孩子认识到正确的输赢什么样。

    合作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只有同步才能够取得集体胜利,就像踢足球比赛,每个人不仅仅需要拼尽全身力气,还存在着一定的技巧,需要全体人员按照位置、排布进行分担,并且互相之间进行配合,才会抢到球,才有机会进球。

    情景设定,带孩子进行实战

    输赢来自于比赛,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比赛,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亲子游戏比赛,受到人员情感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退让成分,但是如果采取设定场景进行实战,那就是实打实的进行,输赢全靠自己。

    家长带孩子体验这种实战,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一种刺激,更有真正比赛对精神带来的冲击,比赛不是过家家,输了更没有耍赖一说,愿赌服输是唯一原则,每个人都需要真正的遵守游戏规定。

    小华是我的一个远方表弟,今年五岁,他最喜欢的就是玩轮滑,幼儿园的轮滑比赛中拿了第一名,加上老人总是看自己家孩子最好,各种夸耀,他就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是最好,谁都比不过他,甚至谁要是说某莫某厉害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必须说他最好。

    小华的爸妈发现了这种得失心的不正常,就带着小华专门参加了一次外界举行的轮滑比赛,并告知孩子这是一场真正的比赛与任何比赛都不一样,结局想想就知道会很惨,小华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在幼儿园同步的情况下可能是最快的,但是比赛场地上肯定不行。

    小华比赛结束有些发蒙,当场就开始发脾气耍赖,父母对他进行了相关的安抚,并告诉他,比赛并不一定非要获得胜利,哪怕输了也要输的硬气,需要从比赛中看到自己的差距,比如速滑的姿势,比如平时的强度练习。小华父母通过这些差异性对比,引导小华正确认识输赢,自此小华不再那么洋洋得意。

    孩子通过这种实战不仅仅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总有人输也总有人赢,赢了不必洋洋得意,输了也不需气馁,更要懂得输了并不是比别人差,反而更要向着别人的优势进行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技能,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父母以身作则,正确对待得失

    相对比孩子而言,父母在这个社会上拥有着很多的阅历,他们用这种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同样想办法的让孩子避免这种所谓的失误,不管是设立目标还是奖励机制,都在用各种方式规避孩子可能出现的失误。

    父母忽略掉孩子本身拥有的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忽略掉孩子自身个体发育的特点,用得失衡量孩子,强化孩子对于得失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目标,就用一些挖苦讽刺伤害孩子,或者孩子达到目标就会将孩子捧上天。孩子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会上一会下。

    父母责备孩子得失心的同时进行反思自己是否能够正确认知得失,孩子的路还有很长,一时失意并不代表一辈子怎么样,暂时的挫折反而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进步,家长需要放长眼光,不要将这种情绪反应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一直处于犹豫当中。

    前几天,我听到邻居大喊,你不是班里班长吗,你怎么没有超过谁谁谁,你不是说自己很认真吗……噼里啪啦说了一顿,我只听到孩子抽泣,然后小声说,妈妈,我下次再仔细点,邻居依然不依不饶,下次,下次,每次都是下次,我看了你这辈子都别想学习好……

    是不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恨铁不成钢,带上自己的情绪就开始一通吼叫,孩子要是解释就变成了顶嘴,但是事实上呢,只是一次家庭作业没有做好而已,不值得如此大动肝火,孩子次次不好,最大的原因在于家长自己就没有端正得失态度。

    父母用输赢得失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孩子怕失去安全感,自然紧张每一次的与得失输赢有关系的事项,比如竞选,比如班级比赛等等,患得患失,父母给予孩子一份信任,孩子自然回馈的是一份开心,同样也会因为这种放心,孩子更加积极,更容易努力。

    父母正确的看待得失,不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式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在孩子失意给予鼓励,在孩子得意给予引导,孩子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慢慢的懂得失的真正核心内容,而不只是一次失意或者得意

    输赢重要,过程更重要

    每个人都要经历得失,孩子也一样,他们需要在得失这种交互中慢慢的成长,也同样在得失中学会坚强与思考,让孩子真正的接触现实世界中的得失输赢。

    孩子注重结果,一目了然的想要看到最终是得还是失,努力、拼搏的过程被孩子自动忽略掉。父母发现孩子只为了最终结果的时候,一定告知孩子,输赢重要,过程更重要。

    孩子学习并非只为成绩,在获得成绩之前的各种奋斗,各种付出是需要家长给予肯定并作为一种良性循环进行推崇,让孩子在意识到输赢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挑战,毛毛虫想要变成蝴蝶,需要经历很久的过程,学习是一个道理,并非只有结果忘记了过程。

    欣赏风景不是走马观花,是需要细细品味,父母自己看到美景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看到学习沿途的美景,闻到外面的花香,同样也能够听到小鸟的开心鸣叫,孩子在这种不以成绩为目的的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也会更加不惧怕得失挫折。

    聆听孩子,安抚孩子

    孩子很容易因为得失引起情绪的不稳定,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进行发泄,等稳定情绪,再用共情同理心对孩子进行讲道理摆事实,让孩子慢慢接受事实虽然没有达到完美的目标但是依然是最棒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进行安抚时,也要认真的聆听孩子的各种说法,比如自己很努力为什么没有成功,比如原来谁谁谁没有我厉害这次怎么比我强,或者其他的一些很负面的情感宣泄,爸爸妈妈不要打扰孩子的这种发泄,孩子通过挫折开始思考,只是方向有所欠缺。

    父母在他们发现问题并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开启正常的思考分析模式,帮助孩子梳理事情本身,自己每次努力不一定获得最终成功,因为还有比自己更加努力的孩子,但不努力肯定是永远都得不到成功,这是必然的,想要真正的拿到成功,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会越挫越勇,对于那些因为一次失败就开始退缩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给予情绪安抚与引导,并让孩子真正的看到得失,以及后续可以做什么,包括如何更好的避免出现情绪化。

    认可孩子,培养自信

    孩子阅历少,加上家中人际复杂,特别是家中有老人,会对孩子的各种表现都给予过度肯定,孩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自我膨胀,对外界的失败不能接受。

    父母在孩子表现此类苗头的时候,一定是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在孩子遇到挫折开始变得否定自己时,要先给予孩子家庭内部的认可,并告知孩子,父母一直在他们后面支持他们。

    信心是一种能量和动力,家庭的稳定与安全会让孩子内心得到舒缓,父母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一些具体事宜的鼓励,让孩子慢慢感受自信心,比如你今天竟然很快完成了作业,你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真好等等,用日常细节唤醒孩子的内在自信。

    孩子渴望成功,同样孩子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孩子在平衡得失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干涉,将一些自我思想套入到孩子的主动行为中,让孩子分不清真假。

    孩子得失与日常引导关系巨大,父母不要因一时的失误全盘否定孩子,更不要过度的夸赞让孩子丧失自我精进的斗志。

    父母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验得失,并用常态化看待每一次的得失,就不会再有“输不起”的念头。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用爱分享育儿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输不起谁的错?行为背后3个原因,父母6招解决,特别是第3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ux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