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继而反复自我伤害?有人却记住了别人对自己的好而心存感恩?
十多年前,当我步入心理培训这个行业时,曾经叮嘱自己要始终秉持“好听、实用”的风格。我想这一点我一直坚持得不错。现在,我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根据客户需要正在从事一些专题培训,但大的方向是:挖掘感恩之心,构建幸福生活。
我相信感恩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被压抑了,因此需要挖掘;我相信幸福生活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构建出来的。
前几天,有老客户要求我为其中层干部做有关“阳光心态”的专题培训,时间为两天一晚。在确定人数为27人,平均年龄34岁之后,我先跟其人力资源部经理通了话,旨在了解对方想通过这次培训达到的目的。由于跟其董事长和总经理都熟,他们又给我很多明确的指示和含糊的期望,使我意识到这只不过就是一次常规内训,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第一天的开场主要是我在讲,所讲的仍是我已为这些年轻干部讲过好多次的“心理现象”,但是我所讲的角度和深度远非他们以前所听过的可比。课间有位学员对我说,这是他第三次听我讲同样的内容:“您人没变,您的课件也没变,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跟上您的思路,总是被您带进‘沟’里呢?”
我答:“因为您只看到了‘没变’,而没有看到‘变’;其实每次讲我都在变,尽管我所面对的学员没变。”
他回应我的一笑,把那种叫“莫逆”的神秘感呈现在我眼前:彼此理解,已无需解释。
在开场之后,我就直奔主题,进入训练阶段。
我说:“我假设大家都爱自己的父母,但我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里,每位学员都要回答我‘您觉得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爱您吗’?”
经验告诉我,此时采用这种半开放式提问才是恰当的,因为的确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也不觉得父亲或母亲爱自己。之前我所用的是开放式提问,曾经出现过一些让我难以驾驭的问题,后来在采用半开放式提问时使用的不是“假设”而是“知道”,发现仍不合适。
我迅速锁定了一位学员,因为听我这样一问,他的脸上立马有温暖和幸福洋溢。
给他指令:“请您举出5个例子,证明母亲是爱您的。”
然后希望每位学员都认真回忆、思考,待我提问;举例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要求在举例时能够说明那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自己当时与现在的感想。
正如我所料,他的回答并不顺利,勉强说出三件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接下来我便开始了对其他学员的提问——答案并不是我所关注的,我始终盯着每位学员是否真的按照我的提问去思考,去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与自己的父母链接。
这是一个人最深厚的资源和财富,也是我们人生的底层代码,一旦挖掘出来,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当然,我必须时刻监控着学员的情绪,确保挖掘的“度”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
接下来,我依次开始了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的挖掘,提问方式无需变化:请举出5个例子证明孩子、配偶、同事是爱您的!
就像没有吃过辣椒的人不可能体验到“辣”的滋味一样,没有参加过这种培训并在现场亲身挖掘过自己这种资源的人,也难以想象和理解那种感人的画面。
由于这是针对企业的内训,经过充分的酝酿后在即将结束的那个下午我自然会把落脚点放在了这样的训练上:“您觉得哪位领导所做的哪件事情最让您感激?企业的哪些做法最让您认同并让您义无反顾地为之付出、努力?”
一切如行云流水,最终水到渠成。
结束后,一位参加培训的副总动情地跟我说:“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感激我的帮助——那些事情我早就忘了,没想到他们还记得!”
我说:“这主要不是因为您对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记住了!能够记住别人对自己好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的,心态也一定是阳光的,所谓的幸福,就是通过这样的练习并在感恩中构建起来的。”
本次培训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只是以为“害人者已忘了伤害,被伤害的人却永远记着,所以在别人的一次伤害后,自己会通过回忆对自己实施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现在才明白,其实有些时候,“助人者已经忘了对别人的帮助,而被帮者却永远记住了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
本次培训没有来得及回答的是:为什么有人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继而反复自我伤害?有人却记住了别人对自己的好而心存感恩?
说明:
以上涂鸦是昨天晚上在“培训师之家”群中的书面发言,群主曾号召“谈谈自己的培训经验”,见始终无人响应,我就只好一马当先了。
支持群主工作是所有群众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网友评论
我记得我在买车前喜欢上一款车,随后走在路上,看着满大街都是那种车—明明以前觉得都没怎么有这种车啊?!
其实,那款经典车在我知道它的存在已经上市两三年了,也就是说它的数量在市场上已经趋于稳定。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从我知道它的那刻开始才存在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渴求的爱和关怀等正能量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没被我们感知罢了。
如何感知?具体方法就是李老师本文介绍的,剩下的,就需要您真真正正的去做了。
因此,只要你想,你也可以拥有幸福生活,任何人都可以。
后来坚持每天记录3个让自己觉得得到“恩典”的地方一段时间,让自己温暖心热情动之处,越记越容易随处感恩。特别进了教会后,教友们会定期分享见证经历,数算恩典,我那一本子的记录更让自己确信以马内利(主与你同在),因为期间越来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能和各种与生俱来的罪,那些无能抱怨自私跟嫉妒等,从此减少了之前各种应该带来的苦痛,感觉越来越顺畅。
恩就在身边,感恩之心是可以培养的,打开心里的眼才能看见。
感受颇深,值得思考。
源自于我们不懂得,也没学会什么是“爱”吧。
然而,美好的感情需要油然而生。
为了感恩而感恩,动脑不动心的感恩,被社会道德和责任绑架,作为社会流行符号的感恩,则是生硬、廉价而让人难堪的。
不过,感恩之心又确实需要激发,因为日常的琐碎会磨损我们的感受力, 让心变得麻木,无法敏锐地捕捉美好。
敏感是一种品质,有了能够认出恩典的能力,才能让心盈满感恩之情。
回忆父母爱我们的瞬间,回忆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就是要唤醒沉睡已久的内心感受,让感觉流动起来。
这个过程始于人为启动,终于真情流露。
越是曾被爱照亮过的人,越容易有感恩之情,越是内心匮乏的人,越会无法感受温暖,也难有感恩。习惯了爱的人会不断发现爱,习惯了伤害的人会不断寻找伤害,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惯性,因为熟悉所以觉得安全。
从这个角度讲,感恩是一剂良药,一旦学会发现爱,拥有感恩之情,人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和宽容。
我有一位朋友是社交达人,我给她总结的秘籍是心怀感恩并时刻表达出来。
对于父母,是最应该感恩的人,我们却对父母童年有意无意的伤害念念不忘,其实是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投射。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感恩,让生命越来越美。
从老师文章中我读到的是:真正感恩的人才会成为主动的助人之人。老师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着榜样🌹🌹🌹
心中有什么,眼睛就看到什么。心存感恩的人是心里有人,心里有爱,也能感受源自别人的爱,他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可信的、自己是可爱的,这种阳光美好的内在投射到外界,自然更易看到、记住和感恩美好的事物。
一个人幼时或年轻时的经历,铸就了他(她)的思维方式
"伤害都是自我构建的",没有爱也就没有伤害,爱与伤害本是一体两面,是生活的常态。难得的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以前,有个同事经常提起父母的种种,炫耀,幸福溢于言表,我的心里满是刺(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一定理解但包容各种人和事的存在,学习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疗愈自己身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不去想和复述发生过的不快,让他们渐渐淡忘;多回忆和分享快乐的事情,让他们永远鲜活。
一念之间,时常想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反而不会快乐。那些好与不好都是自己想的,但不是真正的事实。幸福是内心的体验,与他人何干!
感恩生活,感恩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是它们丰富了我的人生。❤
借用此地,提升一下我的幸福感。❤❤
其实,哪有那么严重?
生活是美好的!至少也有过……😶
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
把别人当——人,把自己当——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完美 是一种追求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坚定自己的优势,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相信每个人都有优势,也接纳每个人的不完美!
阳光的东西一定美好。
原来只是以为“害人者已忘了伤害,被伤害的人却永远记着,所以在别人的一次伤害后,自己会通过回忆对自己实施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现在才明白,其实有些时候,“助人者已经忘了对别人的帮助,而被帮者却永远记住了那些曾经帮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