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关羽就是“义”的代名词,从宋代以来,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有增无减,各地的关帝庙数量也越来越多,我们最常见到的关帝形象是这样的:他坐在椅子上,右手捋着他那漂亮的须髯,左手握着一卷《春秋》阅读。
关公读《春秋》那么,“春秋大义”中的“义”是怎样的呢?我们从吕氏春秋的《士节》和《不侵》总结一下吧:
第一,春秋有大义的人,是不寻私利,大公无私的。这样的人,即使国王亲自来请他,如果国王不合他的胃口,他是不会理会的。但如果国王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人来帮忙,是能够大立功名,称霸天下的。
比如战国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战国四君子第二,有大义的人不怕死,敢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比如齐国有个叫北郭的,生活困难,养不起他的母亲,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希望能从晏子这里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也听说这个人志节高尚,马上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北郭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国的国王猜忌,逃往国外遇到北郭,北郭见到晏子后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 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子只是淡淡地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了一口气就走了。
北郭回家后,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佩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情。”
他们到了齐国国王门口,北郭子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捧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齐王,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 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齐王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
第三,义士能为知己者死。豫让就是这样的人,豫让曾经服侍过一些主人,比如范吉射、中行寅(子尝事范氏中行氏),结果他们死了豫让没有为他们报仇,到了智伯瑶被杀,豫让却誓死要为他报仇,为什么呢?
豫让是这么解释的,他说:“范吉射、中行寅,用普通人的水平对我(是众人畜我也)。那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水平对他们(我亦众人事之)。到了智伯瑶时候,是用国士的待遇对我(是国士畜我也)。我也就用国士的精神服事他(我亦国士事之)。”
所以啊,讲“义”的人,是会知恩图报的,是为知己贡献一切的。
普通的国王,得到了土地百里就欢呼雀跃(得地百里则喜),却不懂得到士人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这是不知轻重,本末倒置啊。
有抱负、成就霸业的君主,是因为天下义士全都归附了他们(而士皆归之),比如周武王。就像商纣王,有强大的兵力,可是天下义士全都逃离了他们,结果就是覆灭。
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义士的作用,懂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
齐国出访秦国,齐国的因为有孟尝君,令强大的秦国不敢小瞧,原来秦昭王还想羞辱一下齐国来使的(辱其使者),最终秦昭王还是道歉了。还说他也喜欢孟尝君(寡人善孟尝君),齐国使者公孙弘回礼,当场答应(公孙弘敬诺)。公孙弘以千乘之臣的大义挑战秦国的万乘之王秦昭王,也可以称为义士了(可谓士矣)。
前几篇文章说,人应该把自己的身子看得比天下还重,却可以为别人献身,可以随意出生入死,灵魂来去自由。
也许,这就是“义”吧!
好了,今日就分享到这里。
读吕氏春秋,品人生修身,启人生智慧,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在下方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