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171

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171

作者: 秋一梦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8:04 被阅读0次

    11月11日,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一项“为自己办葬礼”的活动。丧礼的模拟过程是个“带入式的体验”,参加的学生在人文学院门前铺上一层布,假设自己死亡般的躺在地上,再让身边的人替自己盖上象征着死亡的白布,静静聆听身边人对逝去的自己的哀悼和颂词。

    活动发起者、何教授认为,在传统的亚洲社会,死亡仿佛是个“禁忌”,经常不被提及。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带回家庭或者社区,和自己所爱的人讨论死亡,同时也能够为那些失去亲人的朋友提供帮助。

    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一个心理游戏:给自己写一段墓志铭。墓志铭游戏和模拟丧礼活动一样,都是为了帮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能够带着清醒的自我觉察更好地活在当下。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妈妈临终前说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事。”

    可是,过往的教育却很少涉及这个人人都将面对的重大课题,于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终极焦虑来源。一方面,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压力和困扰背后,隐藏着的是死亡焦虑。因为害怕死亡这种终极的丧失和未知,所以不停地努力、想要拥有更多来获取存在感;另一方面,因为将死亡看作一个负面和悲哀的事件,所以又对生命产生了虚无感,不知道自己活着和忙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个人被存在焦虑牢牢笼罩着。

    存在焦虑由“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洛・梅提出,意思是:一个人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威胁个人生存的因素包括:疾病、灾难、死亡、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等。存在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虚无的恐惧;自由意志则要求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放弃追求、逃避责任,就会感到焦虑。

    20世纪50年代,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他注重对人的现实存在感和生存状况的分析,强调人的潜能和建设性,致力于促使来访者重新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所以,存在心理学中的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并构成人的存在感。存在感强的人有三个特点,大家可以对照看看:

    第一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客观、清醒、深入的了解和觉察,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就更加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比如,能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想从事的工作,或者想要在哪座城市生活。

    第二点,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够为自己设定合适的人生目标,主动为之奋斗,不迷茫,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比如,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他们在为人父母前,都是IT行业的技术高管,孩子的出生让他们对教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相继转型,热情洋溢地投身到了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之中,尽管收入少了,他们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却比以前还要强烈了。

    第三点,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存在感的重要手段,语言能力的丧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对于第三点,我有不同的观点,在我来看,非语言信息同样可以表达存在感和带来心理平衡,而且会比语言文字的表达更深刻和丰富,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我见过不少无法言语、却纯净饱满和健康的心灵,也见过许多越焦虑话越多、话越多越焦虑的来访者。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们进行“止语练习”,反而是让他们重新建立存在感、获得内在安宁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1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av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