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制剂之前的各种加工处理方法。
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增效是最重要的目的,许多中药材都需要切片,在方便配方的同时,还是为了增效。比如有人把茯苓切成1厘米的立方体,放到水里煎煮,一小时后切开,它的中间还是干的。如果把茯苓切成2毫米的薄片,半个小时就煎透了。包括人参蒸后有利于保存有效成分,也是为了增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这里的减毒,还包括降低或消除副作用。毒性作用是对人体的伤害性,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需要的一些反应。
比如大黄有清热和泄下的作用,有的人里热比较重,但并没有便秘,在使用大黄清热的同时,可能造成轻微的腹泻,这种腹泻是大黄的治疗作用产生的,但又不为治疗目的所需要,这就是药物的副作用。
副作用一般比较轻,停药后自行消除。
注意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这样并列是有道理的。有的药物其毒性成分与治疗成分无关,比如半夏和天南星,它们和芋头、蒟蒻(有的地方叫魔芋)都属于天南星科植物,生用的时候都有毒性,对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用手接触后,手也会发麻红肿甚至起水疱,但通过高热煎煮,毒性成分可以完全破坏。
但有的毒药就不一样,比如巴豆,我们是将它的毒性巴豆油成分用于治疗,所以我们只能将其降低到合理范围保证用药安全。巴豆的脂肪油含量在百分之四五十,炮制时要将其降低到15%~20%之间,不可以完全清除。
关于副作用的问题更加普遍,每一种中药都有很多功效,只有一种功效的中药非常少见,而中药的众多功效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患者。
如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对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又有咳嗽气喘的患者,它的功效可以完全发挥,但有的患者如肺热壅盛导致的咳喘,这种患者往往伴有出汗,就不能让麻黄的发汗作用生效而损伤津液,它的温性也对肺热不利,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炮制解决:麻黄的发汗作用靠的是挥发油,如果用蜂蜜来炮制,不但降低了它的挥发油含量,还让蜂蜜的止咳平喘效果与之协同生效,对于肺热咳喘,蜜炙麻黄就比生麻黄更适合临床使用,这就属于降低副作用。
3、改变药物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
改变药物性能,除了毒性以外,有时虽然影响归经、作用趋向或药味,但最主要的是改变寒热之性。临床常见作用对症而药性不符的情况,通过炮制改变药性,使其更适应证情,这就是中药的“去性存用”。
如祛风湿药豨莶草,本身药性偏寒,用黄酒拌蒸后则变为温性,就适用于风寒湿痹了。上面的麻黄也是这样。
通过炮制改变性能功效后,有时还可以使之变成另一种药。如解表药中的荆芥,炒成荆芥炭之后,祛风解表的作用就完全不存在了,变成了收敛止血药。
类似的如生首乌和制首乌、生地黄和熟地黄,都是变成了功效不同的另一味药。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
性状不同于前面说的性能,属于物理特征。通过改变性状,使之便于储存或制剂。
如把鲜品变成干品,难以干燥的马齿苋,燀(读chan产,沸水烫一下马上取出)后晾干等。
便于制剂,如磁石难以粉碎,用醋淬使之松脆后,就可以粉碎。
5、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除了去处杂质,还要去除药材本身的非药用部分。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有些药材异味很重,用酒或者醋来炒,就可以使之味道减轻。
前三点,目的是为了增效、减毒、扩大使用范围。后三点也与增效有关,但更多是为了保存、制剂和服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