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我读《经典常谈》|十一

我读《经典常谈》|十一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06:05 被阅读0次

第十一篇:辞赋      阅读笔记与感悟

本篇讲述辞赋,朱自清先生从“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总被纪念着的一个人”谈起。不经意间把读者带进古老的世界,重温那段历史的悲歌,感受辞赋的魅力。

单从语言风格看,非常接地气,朴实,表达就如话家常,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如开头介绍屈原“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用朴实的语言拉近读者与古人、古文、古典文学的距离。

脉络清晰是本文的另一个特征。朱自清先生为了介绍辞赋,先从端午节祭奠屈原的祭日谈起,这是《离骚》等楚辞创作的背景。

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介绍屈原的生存环境。自然地说到他的死因源于他的性格:“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与众不同,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屈原为楚怀王效力,可楚怀王实在是辜负了屈原。他是个昏君,不信任屈原,受外人蛊惑,离间君臣,以至于放逐衷心耿耿的屈原。这是他犯下的大错误。令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接着,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武关会盟,秦国将他扣押,胁迫他割让土地,被他拒绝。后来,他死在了那儿,他的儿子顷襄王也听信亲秦派的话,将屈原第二次放逐到江南去,屈原流浪了九年,楚国国运一日比一日衰微,屈原不愿意看到亡国的惨败,想以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汨罗江。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作者写这些事迹并非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赚足读者的眼泪。而是介绍屈原辞赋创作的背景。

竟因为有被放逐的经历,才有了《离骚》《九章》等激情满怀的辞赋创作。屈原将满腔的委屈诉诸笔端,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随着笔端奔涌而出。

屈原在辞赋中用了许多神话和动物的譬喻,表达对楚怀王的忠贞,对贤人君子的向往。并开创了“美人香草”的政治譬喻,对后世解诗作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中再次出现纵横家张仪的身影。张仪在本文可是个反面案例。导致屈原被放逐的结果,很大原因是张仪的离间之计。张仪诡诈无信,为了趋利而不择手段。

作者费心写这些内容,就是想把屈原写楚辞的背景交代清楚,令读者能理解屈原辞赋所表达的内容。

写了背景后,接着从抒情的方式、理想追求、思想形成、体制特征等方面介绍屈原的作品。写屈原辞赋的特点,源于屈原的出身和特殊经历,有齐楚之风,好“隐”,爱用政治的种种譬喻,但他并不采用滑稽的态度,而是以一副悲情的面孔说话。

《离骚》各篇爱用“兮”字来补足音节。也许是受三百篇中“南音”的影响,句逗参差,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屈原奠定了这种体制,日后模拟的日渐增多。到了汉代,模拟的就更多了。

后文写辞赋的模拟与发展,最后写演变,辞赋到了汉武帝时最盛,却是流于形式,一位铺张,失了意旨。再写到唐宋两代时辞赋的发展与演变轨迹。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 辞赋之先河——《离骚》

    元月22日,第十二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一《辞赋》 提到屈原,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端午节及各种习俗由来;想到了文人...

  • 经典常谈

    佩弦的《经典常谈》共十五章,前面十三章分别介绍《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sq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