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到悦丫头家长的电话,一开口就是:“老师,小悦她今天考试忘记写姓名了,你能不能去通融下,别给她打零分?”
怎么回事呢?
上午英语期末测试,我监考自己班,试卷发下去以后我反复强调姓名学号要写。后来英语老师来报听力,完了之后也说:“同学们一定要把姓名学号写好,不然零分处理。”试卷容易,大部分孩子十分钟就完成了,剩下30分钟都在蠢蠢欲动。悦丫头也是,和同桌聊天还被我严厉地看了几眼。
考完交卷后,悦丫头那一块突然就骚动起来,班长来告诉我,说悦忘记写名字了。“让悦来找老师。”我说。她会错了意,去找了英语老师。英语老师一脸严肃地说:“强调过一定要写名字!”
于是,悦就回家搬出妈妈这个救兵了。
听到悦家长这样的话,我想了想,说:“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首先,悦已经四年级,对考试的规则很熟悉了,考场上两个老师也不下三次地提醒过。因此,她犯这样的错误,是要引起重视的。其次,试卷是整个学校统筹安排改卷的,我并没有权利去通融。”
悦家长听完,又埋怨了悦几句,但还是希望我能去帮忙处理,让她得到一个好分数。
我心里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我一定会默默幸灾乐祸下。于是,我又和她解释:“我理解你希望她考得好的心情,但我们想一想,如果每一次她的疏忽和无所谓都能够被解决,那么她会记住这件事吗?再者,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期末测试,对她的未来并没有真正的影响,其实恰好是让她长记性学会负责的好机会。你想想如果她高考这样,我们还能帮她解决问题吗?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件事当做教育她的一个契机。具体学校会怎么处理,我不清楚,这还要看的。”
她沉默了下,可能觉得说不过我,就结束了通话。
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得向读者强调,这是我班里非常讲道理的一个家长,但是她的思维方式还是:孩子做得不对,我已经批评了她,现在我要帮她解决问题。
难道这个思维不对吗?当然不对!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你关注的是孩子,还是问题。
关注孩子的家长,就应该想到我应该用什么办法让孩子从这件事情中学到该学的东西?这个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应对办法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而关注问题的家长,天真地以为几句批评或表扬就可以让孩子按照他想要的样子成长。他们忽视了真正能让人成长的,很少是语言,经常是行动,绝对是后果,无论好坏。
无奈地是太多的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出问题,就着急地帮他解决,以为这样就可以无风无浪,让他幸福一生。只可惜心里又常常难以平衡,逼得自己时不时埋怨孩子为什么没心没肺,不负责任。殊不知,孩子该长心长肺的机会都被自己“解决”了。
当然,遇到大伤害大问题时首要的当然是解决问题。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小风小浪都是上帝恩赐的成长机遇,如果急于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长,那么必将麻烦不断,解决不止。
用“分析问题”的思维替换“解决问题”的思维去教育孩子,家长就不会总是无奈地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就像在一个团队里,能很好解决问题的人可以做主管,但能提前预判问题,规避风险,带领团队快速成长的人,才是领袖。
话说回来,我猜得到最后的结果,八成还是分数照给。因为我们不敢得罪家长。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真正实施我们的教育理念,于是教育就变成了这样尴尬的事情——我们明知什么是对的,但却没法做,因为我们没有被赋予教育的权利。
所以,孩子犯了点错,你会怎么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