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徐老师,你好! 我在做课题研究遇到了难处,不知如何深入,出现“卡壳”现象怎么办?
徐: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大部分课题只要你肯下功夫钻研,一般而言都能获得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课题容易“卡壳”,让研究者研究不下去,越研究越难,导致研究无法深入。这是因为课题研究产生了“高原期”现象,那么你的具体情况我还不十分清楚,就大多数教师做课题研究出现“卡壳”现象时,我提出以下建议,仅供你参考。
一、分析课题范围是否偏大
课题研究“卡壳”首先要分析课题的范围,选题是否太大、太空。越研究面越宽,越研究越复杂,这往往是教师做课题研究的通病。所以这时一定先重新审视课题的选题,可以考虑调整内容,缩小研究范围,研究范围缩小了,难度自然就会降低。例如,如果你原来选择的微课题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范围较大,如果改成“小组合作学习恰当合作时机的研究”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文化建设的研究”等,研究范围就小了。一个针尖容易扎得深,因此,一般来说微小的课题更容易进行深入研究。
二、分析研究思路是否正确
如果课题的选题没问题,研究却进行不下去,这可能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有关系。要分析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比如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研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许多老师总希望从网上、理论家的书籍里找到现成答案,而不是从自己课堂教学实际和实验中找答案。这个思路就是错误的。如有的教师进行课题汇报,关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讲了一大堆,当谈到实际做法时却只有只言片语,这种课题研究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做研究不要太迷信名家和书本,要关注原生态。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师要相信自己在课堂和学生接触中的那种感悟往往更真实鲜活,更可靠。如果教师课题研究“卡壳”了,可以开个学生座谈会虚心向学生请教,或者找有关学生谈心,征求学生的意见,此时很可能让你的课题研究“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当你进行改进教学方法的研究时,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更好,那么你可以去问你的“老师”(学生),他们或许能给你一个意外惊喜,让你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分析研究能力是否有欠缺
教师做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是行家里手,做研究却普遍缺少经验。其实教师做研究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笔者也是这样,在不会做研究时去做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研究能力。所以当教师做研究“卡壳”时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研究能力有欠缺,难以驾驭课题。这时也不要过于着急和气馁,要及时给自己充电,缺什么补什么。可以通过扩大阅读、搜集资料、请教名师名家等方式给自己充电,当然也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去寻找课题研究灵感的碰撞。此外,在微课题研究“卡壳”时不妨向名师和专家请教。知河水深浅,须问过河之人。
四、考虑放弃,及时调头
走到尽头是苦海,回头才是岸。曾经有人向一位企业家请教成功的秘诀,企业家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坚持,第三还是坚持。最后一句却出人意料,第四是放弃。放弃?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怎么可以轻言放弃?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放弃!他说:如果你已经付出足够的努力却还不成功的话,那可能就不是努力程度的问题,恐怕是努力方向以及才能是否匹配的问题了。这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尽快放弃,及时止损,寻找新的努力方向,做研究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桑榆未晚:徐老师你的建议,让我拓展了思路,这很有助于我突破高原期,深入研究,由衷地感谢您!
徐:不用客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