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悦读社发言(153)

悦读社发言(153)

作者: 冯雪松_4d76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2:09 被阅读0次

    金庸的武侠世界——《寻他千百度》读后

    本书的书名《寻他千百度》,应该是来自金庸和香港著名文艺批评家、剧作家林以亮的一次对话。金庸是知名学者,擅长撰写文史札记,文学文艺评论,文化杂谈文章,号称“十八般文艺,样样精通”,“天上地下,无所不谈”。本书收录了金庸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通过这些文章,读者能够认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亲切的金庸,也将对他的武侠世界有更真切的理解。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生人,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博士,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他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广受当代读者欢迎,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此外,他还是成就很高的新闻学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曾经担任过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金庸武侠与众不同,首先就在于除了小说的品位,他还有政治眼光、历史视野与文化立场。金庸的历史观,建立在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之上。他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理论:西方文明防范衰退的方式,是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一种“动”的文化。中国文明则采取守势,平稳调和,是一种“静”的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中原汉族政权从统一强盛,慢慢出现腐化,组织力量衰退。如果这时出现积极的变革,王朝就会实现中兴。如果变革失败,就会引起少数民族入侵。中华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又是一个转机。形成华夏民族的同化融合,实现新的统一,中国历史,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在循环往复。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一旦遇到外族入侵,经常是就此消亡。

    金庸的历史观,是离不开具体的英雄“情结”和个人视角的。这正是小说家的本色。他觉得,看历史和写小说,最重要的都是人。人的性格魅力、内心追求、喜怒哀乐才是主体。事件或故事,无非是作为一个背景铺垫,起到烘托的作用。在分析历史里,他也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背后的世道人心。他在《笑傲江湖》的《后记》里说:小说企图通过人物,来刻画中国三千年来政治生活的普遍现象。政治情况总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长期价值。这既是他的文学观,也是历史观。

    金庸小说的魅力,除了厚重的历史感,还有博雅通达的文化背景。从文学血脉来说,他继承了传统小说气质,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学精髓。从内容上看,他的武侠小说,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他的笔下,中和了儒道佛各家传统文化思想,写出了一幕幕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丰富图卷。

    在写武侠小说前,金庸做过电影编剧,专门学过西方戏剧理论。他写《射雕英雄传》里牛家村密室疗伤的一大段,就完全用得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除了文学,金庸笔下还有另一重文化血脉,也就是中国传统。金庸笔下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区域,而且,很鲜明地写出了各地文化的特征。20世纪八十年代的许多读者,真的就是在金庸小说里感受到了中国之博大,建立了具体的民族自豪感。很多海外华人,更是通过金庸小说来了解祖国文化的。

    在金庸的十八般“文艺”里,他最喜欢的首推围棋。熟悉他小说的读者,都记得那些关于围棋的经典情节。在围棋的道理里,还包含着武功秘籍。金庸说:围棋三百六十一格却是愈下愈多,到中盘时头绪纷繁,牵一发而动全身,四面八方,几百只棋子每只都有关连,复杂之极,也有趣之极。金庸喜爱围棋,可能也因为围棋界和武侠世界一样波澜壮阔,传奇辈出。他记录围棋史上一局名棋的始末,就很有写武侠小说的激情。

    到底该怎么看待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金庸从来不为武侠小说“吆喝”,也不替自己“拔高”。面对溢美之词,谁都难免飘飘然,他有这样的清醒,已经非常难得了。这自然也是因为金庸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知道判定严肃文学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的小说,心中有数。何况,他的读者数以亿计,他对中国文化普及的贡献,早已超过了文学范畴,价值要大于文学史的纷争,这也是他不用明说的底气。有一点是真诚的,他不希望“金迷”为自己去请愿诺贝尔文学奖,那并不恰当;他只在意他创造的人物能不能和读者发生灵魂的联系。

    关于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多听听金庸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文学意味,但基本上仍然是娱乐读物。但未来的武侠小说,有提升文学价值的空间。他的武侠精神,来自童年时代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憎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社发言(15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s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