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阜城教育心理学会~家长智慧课堂[爱心]
(薛原 2019.4.18)
刘杰转发
【放假了,家长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在心灵上靠近孩子】
“孩子很不喜欢与我交流,在外面是个话痨,回来就变成了哑巴!”
“跟孩子对话,孩子一直敷衍,越来越没话说。”......
有些强硬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样那样都是惯的。
到底什么原因让父母无法与孩子正常的沟通?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误区:
孩子是我生我养,一切全是我给的,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我的话。
父母们经常会有这样无奈的时候:
明明给他都是最好的,对他充满期待。但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
只有陪伴?远远不够!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和陪着。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用心和孩子交流。
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有个亲戚的孩子,初三的时候早恋,离家出走了。找回来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
父母找我,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
我说你们的交流出了问题,她母亲睁大眼睛说:“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说,要好好学习,嘴皮都磨破了。”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
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
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讲认同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他的想法那么幼稚,我也认同吗?
当然。无论多离谱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跟你亲,你唯一的选择是珍惜这种信任。
孩子幼年时,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是撒娇,试探,更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次心理地震。
若父母不能做他们的后盾,他们就会慢慢关闭交流这扇门。
少时,你不想听他说“混账话”;
以后,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他说真话了。
凡事都摆着一副大家长脸孔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担心他学坏,他越学坏。
因为即使孩子,也讨厌永远被压抑、被定义。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
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压力大、脾气坏、不好沟通。
其实,正常情况下这些孩子的内心并不复杂,他们大部分的压力是来自繁重的课业负担、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老师们的谆谆叮嘱,还有青春期的正常情绪。
但家长们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孩子未来的前程问题、自己的面子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问题;
所以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
我们平常在跟孩子沟通时,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说话的语气:平静的交流,更容易被接受
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
很简单,家长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
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当然,伤人的话更是不能脱口而出。
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说话的禁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不管是谁,在情绪烦躁时都很难再去处理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
在心情不好又面对孩子叛逆不乖时,父母难免会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
但父母应该意识到,在工作与生活这种难免遇到的不愉快,需要给这些不愉快找到合适的出口,而不是让无辜的孩子承担你的负面情绪。
这样会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些性格,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事优柔寡断,不自信;懦弱没主见;性格孤僻,冲动易怒。
他们甚至普遍没有安全感,甚至对亲情有种本能的排斥。那还如何与你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沟通的重要原则是信任和坦诚。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有时候表现的烦躁或许只是因为对自己失望;
而父母恨铁不成钢更多是加剧了孩子自责的成分。
哪家父母不希望孩子有个美好未来,哪家孩子不希望自己长本事为父母长脸。
既然大家目标一致,那么只要坦诚的交流,一定能够和谐的走过这“求学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