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really?),王晓磊是我的男神。
他的脸,绝不属于世俗审美定义的那种“第一眼美男”,但是,他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到——极其顺眼,百看不厌。才华和智慧真的可以给一个人增添性感,使他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男神学贯古今,博闻强识。文采飞扬,诗词歌赋信手拈来。针砭时弊,敢怒敢言。情感真挚,幽默犀利。
这样一个怀着赤子之心,带着少年气,不屑于趋炎附势,不屑于蝇营狗苟,勇于且乐于讲“大实话”的青年知识分子,前新华社时政记者,说他不会经常得罪小人,他自己都不同意。搁古代,绝对是被焚书坑儒“坑”掉的那一个,被文字狱搞去吃牢饭的那一个。但凡需要杀鸡儆猴,一定拉他出来,先杀为敬。
知识分子的脑,太难洗,不好骗,没法愚弄。
果不其然,曾经某天,他的公众号被勒令禁言三个月,在那停更的三个月,他给自己放了个假,读了若干本书。
而我,开始谋划——如何才能嫁给王晓磊。
熬过三个月男神公众号停更的日子。
解禁之后,他回归了。
宣布的第一件事是:
女儿出生了。
…………
没关系。
我是一个拿不起但放得下的人。
偶像的婚育状况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
当爹了是好事。
…………
再说下去我要哭了。
最近读了一本我男神推荐的书——《查无此人》。
非常薄,大约一个小时就能读完。
男神对它的评价:这本书会给你强烈的心灵震撼,甚至是一种窒息感,不亚于长篇巨著。
他说得对。
全书以两位主人公往来的信件为载体,由1932年11月12日至1934年3月3日期间的十八封信件和一封电报构成。
讲述了一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在美国合作经商的好友——德国人马丁和犹太人麦克斯,在马丁回到德国生活的一年零三个月里,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最终麦克斯置马丁于死地的故事。
作者凯瑟琳这样描述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我的一些在美国生活过的德国朋友回国了。他们都是有教养有知识且热心的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宣誓效忠纳粹,拒绝听取有关希特勒的最轻微的批评。
在重返加利福尼亚期间,他们在街头遇见了一个亲密的老朋友,他是犹太人。他们不和他说话。当这位犹太朋友伸开双臂来拥抱他们的时候,他们居然转身背对着他。”
“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萦绕不去,难以释怀。我所认识且尊敬的这些人会受到纳粹思想的荼毒,沦为纳粹分子,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我开始研究希特勒,阅读他的讲话及其顾问们的文章。这些文章令我惊骇莫名……大学联谊会的学生们本以为,给德国的朋友们写封信开一开希特勒的玩笑很有趣,但朋友回答说:“别干傻事。我们处境危险。这些人并不是吃闲饭的。写信就能陷害一个人致死。”
“我想写纳粹的行径并向美国公众揭露真相,活生生的人被扭曲的意识形态洗脑。”
在故事的最初,马丁正是一位像作者认识的德国朋友那样“有教养有知识且热心的人”,然而,他从迷茫、质疑、不确定希特勒是否是一位值得信任的领袖,到沦为纳粹信徒,支持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行动,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在马丁寄给麦克斯的信中,他的前后转变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1)对希特勒的态度:
1933年3月25日信件
但我自问,他足够明智吗?他的褐杉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1933年7月9日信件
如果我能让你看见,如果我能让你明白——在我们温和的领袖的领导下,德国获得了新生!
1933年3月25日信件
但我也会谨慎地自问,他会带我们去往何方?为了结束绝望,我们常常会被带往疯狂的方向
1933年8月18日信件
你永远都不会了解希特勒。他是一把出鞘的利剑。他是一道白光,又如新的一天的阳光一样炽热
1933年3月25日信件
上帝保佑,人民如此快乐地跟随着的是一个真正的领袖,而不是恶魔我只告诉你一个人,麦克斯,我真的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希望这是真的
1933年12月8日信件
希特勒万岁!
(2)对屠杀犹太人的态度:
1933年3月25日信件
他们(纳粹)抢劫,并开始了糟糕的排犹措施
1933年7月9日信件
至于那些让你难过的严酷手段,我开始也不喜欢,但我渐渐看出这些痛苦的必要性。犹太民族对任何收容他们的国家来说都是麻烦。我们要净化血管中不纯正的元素
(3)对好友麦克斯的态度: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你知道我一向认同你的想法
我们都惦记你,麦克斯
1933年7月9日信件
我对你有个请求,而且我希望能够避免新的、最严格的通信审查。目前我们必须中断书信往来。我不能和一个犹太人通信
1933年3月25日信件
现在,我所能问我自己的,我只能对你说,而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我们的心飞跃大洋和你在一起,当斟满美酒的时候,我们一家会一起举杯:敬麦克斯叔叔
1933年8月18日信件
我必须告诉你,不要再写信来了。现在,我们必须都要明白,我们分道扬镳了
(4)对麦克斯的妹妹格丽赛尔,也是昔日恋人的态度: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你在信中提到了格丽赛尔。她成功了,真好!
1933年12月8日信件
我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你的妹妹已经死了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她深色的眼睛里藏着温柔而勇敢的灵魂,也有钢铁一般坚强和非常大胆的东西1933年12月8日信件
正如你所说,她实在是个傻瓜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对格丽赛尔,我仍怀有一丝持久的柔情
1933年12月8日信件
作为一个德国人,我当然清楚自己的职责。她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现了她的犹太身体。我本应该把她扭送到纳粹突击队员那里,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我希望你把我们的地址给她。我们离维也纳也很近,这样,她可以感到有一个近在咫尺的家
1933年12月8日信件
不到一个星期之前,她来过这里,还有一群纳粹突击队员紧随其后……我能冒险窝藏一个犹太人而被捕吗?
1932年12月10日信件
真的,你必须告诉你妹妹,我们在这儿,期盼她尽快跟我们联系
1933年12月8日信件
纳粹突击队员发现了她。我无能为力。我进了屋子,几分钟后她不再叫喊了。早晨我把她的尸体弄到村子里埋了。她回来德国真是愚蠢……我帮不了她……一个犹太女人来我这里避难对我来说非常不利
在1933年7月9日的信件中,马丁已沦为纳粹信徒并支持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也明确表示“我不能和一个犹太人通信”。而此时的麦克斯还天真地以为好友为了躲避通信审查刻意这样写。
他在回信中写到:“我爱如兄弟的那个人,满心充盈着同情心与友爱,不可能参与对无辜人民的屠杀,甚至连消极合作都不会……一直以来,你高瞻远瞩。我知道你不会被一个如此糟糕却流行一时的运动冲昏头脑,失去理智,无论这运动多么声势浩大……我知道,那封写给我的信并非出于我朋友的真心,这不过是小心谨慎和权宜之计的证明。”
当马丁在1933年8月18日的信件中正式提出与麦克斯分道扬镳之后,麦克斯并没有指责他,而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将已经回到德国、处境危险的妹妹格丽赛尔托付给马丁照顾:“我不会批评你的新态度……我把冲动的格丽赛尔托付给你了。这个孩子尚未意识到她所面临的危险。我不会再写信来了。”
但是,格丽赛尔持续失联,麦克斯只好又向马丁连续寄了两封信,1933年11月5日:我(给格丽赛尔)写了第二封信……但是这封信被退回来了。信封没有打开,只是盖上了“查无此人”的印章。1933年11月23日:我在绝望中向你求救……还是格丽赛尔的事情。两个月以来,她音讯全无。
结果,麦克斯从马丁的信中得知了妹妹的死讯,以及死亡的经过。如上表(4)所示——格丽赛尔逃到马丁的住处,马丁没有收留她,以致她不幸被纳粹杀害。
故事真正的分水岭就在这。
接下来,麦克斯向马丁连续发出一封电报和三封信件。
信件开头的称呼极其亲热——“我们亲爱的马丁”、“马丁,亲爱的兄弟”、“亲爱的马丁”。
信件内容极其怪异——“瑞士正在流行微型绘画,你一定要关注这个市场,如果有任何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你要计划在5月之后先前往苏黎世。索罗门叔叔将会很高兴见到你……你要让你的学生们准备好下列复制品:凡*高,规格15x103,红色;普桑,规格20x90,蓝色和黄色……”
“你最近的一封信被错送到了基立街457号4室。丽芭阿姨说,告诉马丁,信一定要写得再简明一点……大家都为15号的家庭团聚做好了准备……要让德国青年画家联盟的各个分会设法弄到下列复制品:毕加索,规格17x81,红色……”
信件署名是极其明显的犹太姓氏——爱森斯坦。
而此时濒临崩溃的马丁向麦克斯写信道:“我的上帝啊!麦克斯,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我只能把这封信让一位我遇到的美国人私带出境。我在你无法想象的绝望中向你求救。
这疯狂的电报!因为你寄给我的这些信,我被他们抓起来讯问,他们要我做出解释。这些信都没有投递到我手里,但是他们拿出来给我看,并且要我给他们破译密码。密码?你怎么能对我做这些?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啊!
你是故意的吗?你想毁掉我吗?你的疯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结果。”
麦克斯无动于衷。
又寄出两封称呼极其亲热、内容极其怪异、署名极其“犹太”的信件。
很快,到了全书的最后一页:
故事戛然而止。
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压抑,震撼,窒息。
以及无尽的想象。
麦克斯在马丁的来信中看到妹妹死讯后,没有怒气冲冲地兴师问罪,没有声泪俱下地泣血控诉,没有癫狂地嘶吼,没有失控地辱骂,没有反目成仇的“仪式感”。
没有情绪。
只有一封接一封滴水不漏的、怪异到令人脊背发凉的杀人信件。
透过这些“凶器”,我们看到一个出离了愤怒,极致冷静的麦克斯。
用现如今流行的说法,这简直称得上是一篇“爽文”——麦克斯忍辱负重,足智多谋,成功为妹妹报仇。马丁背信弃义,恶有恶报,死有余辜。
我也曾为麦克斯的复仇成功而感到一丝快意。
但现在我只会为我肤浅得上不了台面的快意感到羞愧。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马丁真的死有余辜吗?
当麦克斯一遍遍写信追问格丽赛尔的下落的时候,马丁难道非回信不可吗?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他还是冒着和犹太人通信被惩罚的危险回信了。
虽然那封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被洗脑之后的癫狂和嚣张,令人不快,但是作为格丽赛尔的至亲,麦克斯是情愿忍受日日悬心,察觉到妹妹凶多吉少却没有半点明确的消息的这种煎熬,还是更情愿不论妹妹是生是死,求一个真真切切的结果?
由于自私和恐惧,马丁没有收留格丽赛尔,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这是事实。但是,他没有杀她,没有将她抓起来“扭送到纳粹突击队员那里”,没有让她曝尸荒野,而是“把她的尸体弄到村子里埋了”。
可麦克斯是真的杀了马丁。
他忍受着格丽赛尔永远“查无此人”的痛楚,无视马丁的苦苦哀求,成功地将马丁也变成了“查无此人”。
在那个恐怖的年代,他的做法恐怕还殃及了马丁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
他难道不知道吗?
但麦克斯的行为却更容易得到读者的理解,甚至为他叫好。
我猜,每一位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我是马丁,如果我是麦克斯,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马丁是那个时代无数个被纳粹扭曲的意识形态洗脑的德国人的缩影。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承诺,只要让他控制出版物、广播节目、电影和艺术,他就能够说服德国人接受纳粹思想。
感受一下戈培尔这个“无敌”宣传部长的“名言”:
似曾相识有没有?
也许又有人要一脸不屑地说:“切,有那么厉害吗,我才不信,哪有那么容易被洗脑。”
说这种话,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有位铁血真汉子,对“吸毒成瘾”也是一脸不屑,他认为那些无法戒掉毒瘾的人,完全是因为意志不够顽强,思想不够坚定。于是,他决定“做个榜样”,向人证明只要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就能战胜毒瘾。
所以他故意吸了毒……之后的故事大家应该能猜到了。
对未知的、未经历过的、未体验过的一切历史和未来,请保持敬畏,或者警惕,或者探究精神,或者至少不要因为无知而无畏,因为无知而不屑。
…………
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北*龺月*鱼羊。
(敏*感*词,你们懂的)
去感受一下”统一思想“的氛围。
…………
男神在荐书文的最后写到:这是人类如何面对魔鬼的问题。当魔鬼来叩门的时候,作为人类,能不能残留人性,能不能保持清醒?
如果控制马丁的魔鬼是纳粹,那么,控制了麦克斯的魔鬼,又是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