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近几年的发布会,老是被主流舆论吐槽。从苹果和安卓的用户切换数据上看,苹果中国用户确实在加速向安卓流失。
本文是《乔布斯传》一个小角度的读书笔记。这个角度是「管理者对产品的本能热情」对「公司战略」的影响。
运营出身的苹果掌门人库克是否能带领万亿市值的苹果再创辉煌,我认为以他为首的管理团队对产品的本能热情还留有几分,仍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两天恰好听同事分享这本书,忆往事、观今日,想起读这本书时的一些片段,串起来想想,颇有些趣味。
正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 1
先说一个「乔布斯抄袭施乐,比尔盖茨抄袭乔布斯」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有耳闻,稍微展开一些细节。
70年代末,复印机巨头施乐面临日本产品入侵的巨大竞争压力,开始陷入财务危机。施乐高层动了砍掉施乐旗下PARC个人电脑研究中心的心思。因为科技新领域实在太耗钱了,而产品却迟迟无法商用变现。
这个PARC当时是全美计算机天才的聚集地,据说100个人里有58个在这儿。1979年,对PARC崇拜已久的乔布斯给施乐高层打了个电话,提出要带苹果团队深度参观PARC,交换条件是把100万美元苹果股票折价卖给施乐。正愁没钱的施乐高层爽快地答应了这个提议。
PARC负责成果展示的戈德堡对于公司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科研成果拱手示人感到震惊。乔布斯带队来到PARC时,她只打算展示一点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文字处理程序。
乔布斯当然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他喊到:“别再给我看这狗屁玩意儿了!”并马上给施乐高层打了电话。施乐总部立刻下达指示,命令PARC向乔布斯展示全部成果。戈德堡愤然离场。
于是乔布斯得到了他想要的,全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化操作界面。
当时苹果的 Apple II 还在用着dos系统页面。乔布斯一对比就知道了谁才是未来:
dos系统和图形化系统
从PARC回程的路上,乔布斯已经决定,苹果要开发「图形化电脑」。
之后乔布斯还撬走了施乐公司PARC的15位计算机天才,一起参与苹果图形化电脑的研发。再之后,苹果的图形化电脑「麦金塔」问世,个人电脑新时代开启。
故事到这还没完。因为在合作中乔布斯向比尔·盖茨展示过图形化操作系统,在1985年,微软也推出了图形化操作系统Windows 1.0。乔布斯大怒指责盖茨抄袭自己。盖茨回应道:“得了吧,史蒂夫。我觉得事情更像是,我们都有一个名为施乐的富豪邻居,我闯进他家想偷电视的时候却发现,电视已经被你偷走了。”
“施乐本可以称霸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如果施乐当时真的知道自己有的是什么,那么它可以变成「IBM+微软+施乐」。”
——乔布斯
# 2
为什么乔布斯和盖茨都看到了图形化操作系统的未来,而产品出自自家的施乐高层却看不到?
我猜,对于图形化操作系统,施乐高层可能看都没去看一眼;或者看了也没热情去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对产品本能热情的丧失,是公司战略坟墓的开始。
有人可能会说,所谓战略,就是取舍。施乐是复印机起家,舍弃主业去做一个前途未知的新产品,难道就是最佳战略吗?所谓的「看别人愚蠢」,不过是事后诸葛的判词罢了。
这么讲也不是没道理,要不怎么说成功机会往往属于没什么可失去的创业者呢。大公司的职业化高管不好当,风险能不冒就不冒,解决现实困境往往比考虑未来发展更迫切。
但是,产品没出来的时候你说你听不懂,我能理解;产品都出来了,你都没有热情去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定是战略失职。
我所强调的是,职业化程度越高的高管,越容易会陷入「丧失对产品本能的热情」这一战略坟墓。
好比高管驾的是一辆汽车,经常跑着跑着就光顾着看轮子了,已经想不起发动机该不该修、该不该换的问题。大家忙着呢,压力大着呢,至于对新东西的好奇心和热情,能少点就少点吧。
而反观乔布斯和盖茨,都是对产品有着强烈本能热情的人。
# 3
再举一个《乔布斯传》中的例子,能更好地阐释这一点。
乔布斯在商业上有过多个重要合作伙伴。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就乔布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那些不合适的,也差点毁了他。比如那位曾策划过「百事挑战」的营销奇才、原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
乔布斯很擅长为挖墙角找人才,他对斯卡利简直可以用「一见倾心」来形容。可以说,乔布斯把追女孩的手段全使上了,终于把斯卡利从百事弄到了苹果。
这俩人,「蜜月期」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处处都觉得对方和自己思维同步,理念一致,一起合作必将神挡杀神、所向披靡,成就苹果更美好的未来。
“蜜月”过了之后,真正开始一起共事,就出现了一些分歧,但也是正常的。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人关系真正恶化了呢?这里其实有一个重要细节——
斯卡利是大公司职业经理人出身,职业化素质很强。他本身擅长的是营销,对技术和产品丝毫不感兴趣,在百事可乐的时候也对可乐配方丝毫不感兴趣。斯卡利认为乔布斯太过沉迷于产品细微的技术调整和设计细节。
他对产品也没有天生的热情,而这正是乔布斯所能想象的最深重的罪孽之一。“我试图教会他工程上的细节,”乔布斯后来回忆说,“但是,他不知道产品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培养变成了争论。但我知道,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产品就是一切。”
——《史蒂夫·乔布斯传》
正是这个点,让乔布斯从对斯卡利的极端认同,转向认为斯卡利极其愚蠢。
董事会显然更喜欢有职业经理人范儿的斯卡利,认为这样的人更适合领导已经成为大公司的苹果。乔布斯最终在和斯卡利的对决中被赶出了苹果。
乔布斯出走的11年,对产品缺少本能热情的斯卡利领导下的苹果,日渐式微。
1984年,乔布斯和斯卡利,纽约
# 4
乔布斯的合作伙伴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四个人。一个是斯卡利,另外三个分别是斯蒂芬·沃兹尼亚克、约翰·拉塞特、乔纳森·艾弗。后面这三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乔布斯的合作都是极为成功的,他们一起联手创造出了伟大的产品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三个人,都是对产品有着本能热情的人。
沃兹尼亚克,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是一个技术极客,早期和乔布斯合作「蓝盒子」,他负责做产品,乔布斯负责卖。Apple I 和 Apple II 都出自他之手,这是一个对技术产品有着极端热情的人。极端到什么程度?他一开始做出来的有商用价值的产品,竟然没打算赚钱,而是打算开源分享。当然极有商业头脑的乔布斯可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拉塞特,皮克斯动画的联合创始人和创新主力。他创作的《玩具总动员》大卖,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乔布斯。这哥们在创作动画人物和故事的时候,简直就跟入了魔一般。这种本能的热情,趋使拉塞特和动画形象对话、揣摩神态,简直把动画人物当成亲儿子一般。也正因为这种本能热情,才使得拉塞特创作出《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这样的爆款电影作品。而那些找钱、花钱、和迪士尼对掐的麻烦事,都交给乔布斯解决。
1997年,乔布斯和拉塞特
艾弗,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首席硬件设计师。艾弗说,“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从产品中感受到草率的态度。”乔布斯不外出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和艾弗一起吃午饭,然后去艾弗的设计工作室看一看桌子上摆着的那些正在设计的产品。“单凭桌子上的模型,他(指乔布斯)就能看出公司在未来3年的发展。”
# 5
纵观乔布斯的商业生涯,通常他与一位产品高手合作的时候,大概率会成功。
合作伙伴只需要对产品极为专注,外部的麻烦和营销推广乔布斯擅长解决。但如果乔布斯本身对于产品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本能的热情,那合作也不会这么成功。
一个成功的创始人或公司管理者,必然要兼具两个特质:在产品上有本能热情,在商业上有赚钱头脑。
职业化的管理者会带来系统效率提升,但同时可能会减弱对产品的本能热情。对产品本能热情的丧失,对新事物好奇心的泯灭,是一个公司挖掘战略坟墓的开始。
2003年,乔布斯和家人,意大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