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事自己说,她以前是学校文学社的社员,经常会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偶尔也写一些诗。
我有一点惊讶,人不可貌相,没想到共事这么多年,竟然深藏不露啊。
她说:“那时候在学校喜欢阅读,看得书也多,也就尝试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受想行识,诉说着内心的喜乐悲忧。自从毕业出来工作以后,由于繁忙,写作的事也就慢慢落下了。现在想要再拾起来,感觉有点难。”
我问:“为什么?”
她说:“有时想要写点什么时,总感觉无处下笔,思维拧巴枯竭,写写停停,索然无味,灵感全无,完全没了那时行云流水般的一气呵成。慢慢地就写不下去了,后来索性就此搁笔。”
我想,灵感这东西,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来的快去得更快,转瞬即逝。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源于生活。灵感也是在生活琐碎的点滴中突然蹦跶出来的。
有时候你正在和别人聊着天,或者看到某个场景,或者你正在家里搞卫生,更甚至洗脸刷牙冲凉……它都有可能突然冒出头来窥探你。你若不立马把它逮住,它就会缩回去,一下子就不见踪影,你追都追不住。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才会再次出现。
曾经在地铁见到过一个人,他倚靠着车厢壁,双目神游,若有所思般地望着前方,身体随着车速而微微晃动。突然,他怔的一下迅速打开随身的挎包,翻出小本和笔,笔在本子上快速地滑动着,并不时锁眉,驻笔思索……
此刻,那个冒头的窥探者已被他逮个正着。
随身携带本子和笔,这是一种极好的习惯。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事,一有灵感,可以立马捕获并记录下来。
再者,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说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备忘录和语音备忘录等,对于热爱文字及写作的人来说,可以让记录变得更便捷。
材米油盐,人生百味。灵感的闪现,素材的积累,都离对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还有大量的书籍阅读和知识的摄取,这些相对写作来说就好比是资源的输入与输出。没有持续大量的输入,自然也就没有高质量的输出。诚然,持续性输出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时可能你费尽心思写了十篇文章,经过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也许只有其中一篇能如你心意,甚至连一篇都没有。当然,那些极富天赋的天才就另当别论了。普通人遍地都是,天才又有几个呢。更何况,天才如果不努力,资源也有枯竭的那一天。
她接着说:“我还特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
我好奇问:“什么笔名?”
她说:“当时特别喜欢薛之谦,所以我就把他的名字反过来,取名千之雪。千之雪,谐音千尺雪,当时是希望自己的文字之路能越走越远越来越厚……没想现在连三尺雪都没就消融了。”
我笑着说:“千之雪,你还别说,这名字还真挺好听的。千尺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是千尺厚雪。可惜啊,当初你若是坚持写下来的话,说不定现在都出书了呢。”
她呵呵地笑着说:“出书哪有那么容易啊,那满大街都是作家了。”
“哈哈,也是也是。”我附和着。
我想每个喜欢写作的人都会给自己取个有深意的笔名吧,当作是对文字的一种寄希。我以前也尝试过给自己取笔名,一直没有想出合适的,后来也就懒得去想,不了了之就此作罢。
可是,倘若没有持之以恒的热衷,又怎会拥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