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书馆千钻公会巢湖文海
珍惜该珍惜的看重该看重的——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三十

珍惜该珍惜的看重该看重的——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三十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1:37 被阅读0次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询问礼乐。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回去对自己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如果能变革一步,就能成为鲁国;鲁国如果能变革一步,就是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这是从复古的观点看问题。鲁是周公之后,齐是太公之后,都是西周分封,但鲁是周的同姓,齐是周的姻戚。齐比鲁国力强盛,但不如鲁国保存旧典籍、旧法规和旧道德多。当年周公治国的时候,周公因在朝理政,不能到封国鲁国就国,就派了长子伯禽管理,制定的法规制度同时在鲁国保存一份,并得以施行。几年之后,姜太公也就是齐太公,来中央朝拜,周公问他:齐国治理得怎么样?太公回答: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说:太公之泽及五世。又过了两年,伯禽来朝,周公也问他,鲁国治理如何?伯禽回答: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说:鲁之泽及十世。

    从两个人的回答可以看出齐鲁之政的区别,姜太公是“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换成今天的话就是一切以功效为标准,甚至大义灭亲。而伯禽呢,“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任何时候,先管好自己家人,义再大,也没有仁爱大。对二者的比较,周公说姜太公的政治理念可以延续五代人,而伯禽的理念可以延续十代人。

    到了春秋时期的多数国家,“周礼”已然成为了一段模糊的历史。但是鲁国人仍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周礼,并且鲁国的国君还提倡把它当作一种大学问去讲求。其中在公元前540年,晋国人到鲁国下聘礼的时候,看到鲁国太史所藏的典籍时,不由地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在此之后的数年间,每逢有使者路过鲁国,必然特别请求听奏各种“周乐”。比较起来,鲁国比齐国更加接近于周道,孔子认为,齐国一旦朝好了变,就可以达到鲁国;鲁国一旦朝好了变,就可以达到道了。道是周道,即西周的立国原则。

    华杉老师在解读这一段的时候,比较详细透彻。其实核心的是仁和义的次序问题,先仁后义,而这样的次序就是价值观了。

    先仁后义,是真正的儒家思维模式和思考范式。保持正常的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讲,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做牺牲自己的事,不要做伤害家庭的事。对家人和亲人保持一份宽容和信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对家人和亲人苛刻的人,再怎么标榜也成不了仁爱之人。切记体察,我们该以什么的次序安排身边的人和事,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定位。论心不论迹,如果你的职业做不到,心里也要把家庭和亲人放在第一位,时时挂念、事事挂念,用心去做,相信心有灵犀。由此推己及人、兼善天下。

    现在回味孔子说的“鲁一变至于道”,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对于那些真正能做到的人,要给予圣贤般的肯定和褒扬,因为他们的牺牲成就了我们的安宁。真的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珍惜那个真正对你好的人,珍惜那个真正值得你对ta好的人。该面对的,绝不回避;该执着的,无怨无悔;该珍惜的,好好把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珍惜该珍惜的看重该看重的——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三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f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