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56)有惊无险(续)
第一章 当家的滋味
157 宽容
宋真宗赵恒留给人们的最大记忆,是曾经写过的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写的这首诗,虽然已经隔了一千多年,但仍然浅显易懂,堪称一千年前的最强公务员招聘广告。诗的内容很直白,它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巨额存款会有的,豪宅会有的,名车会有的,那个什么也会有的……只要你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用现在眼光看,这首诗相当的庸俗,相当的没品位,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但是,按照当时的认知条件,这种想法却是很多读书人的共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有,吃饱吃好也很重要哇。
皇帝似乎是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但又似乎是最不自由的人,刚当上皇帝的赵恒有一堆事要干,而且非得亲自干不可。
给老爸送葬,给大臣升官,把死去的亲妈追封为皇太后,把活着的李皇后封为皇太后,把老婆封为皇后,把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宣布大赦天下……一连串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但礼数繁杂,也够赵恒忙上一阵子。
例行公事完毕后,赵恒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新皇帝上任后首先要办的事就是人事洗牌,拥戴有功的就要奖赏,看不顺眼的就得处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猜测,跟着王继恩在背后搞小动作的一帮人是死定了,唯一的悬念是斩首弃市,还是赏赐毒酒白绫?亦或接着还会株连多少人。但后来朝廷很快发布了处置决定,结果出人所料:
参知政事李昌龄被贬成节度行军司马(从八品小官,一般用来安排降职官员);
知制诰胡旦先被贬官,后削去官籍,流放浔州(广西桂平)。
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从四品),均州安置(对黜免官员的一种制裁,类似于监视居住)。
那位李皇后,我们前面提到了,她仍然顺当地升级成了太后。
至于其他人,一个都没受到波及。
不但结果让人意外,赵恒处理王继恩等人的理由也很耐人寻味,诏令压根就没提什么谋立赵元佐之类的事情。处理胡旦的理由是他诏书写得不好(颇恣胸臆),处理李昌龄和王继恩的理由是说两人勾勾搭搭,泄露机密(漏泻宫禁语言)。总而言之,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赵恒背后出主意的,还是老臣吕端。吕端毕竟经验老道,这么做,正是为了快速稳定人心,让新皇帝迅速掌握权力。
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是为宽容!
宽容。这是赵恒从吕端那里学来的治国本领。很快,他把这项本领付诸实践,宣布了另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为他赢得了更多人心。
咸平元年(998),赵恒即位的第二年,他宣布恢复叔叔赵廷美的皇叔身份,重新追认为秦王、西京留守、兼中书令,并给他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堂兄弟赵德昭、赵德芳的后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照顾。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举措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给死人发几个空头名号,有什么用呢?但是,你如果参考前代血雨腥风的皇位斗争史,再回到赵恒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或许会发现,这些举措还是值得称道的。毕竟,这个刚坐上皇位的皇帝,是在纠正父亲留下的错误。
吕端是赵恒坐稳皇位的头号功臣,赵恒对这位老臣充满感激之情。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赵恒每次见到吕端都“肃然拱揖”,甚至从不直呼其名。吕端长得比较胖,年纪又大了,走起宫殿的台阶有点吃力,赵恒就命木匠专门做了临时阶梯,方便吕端进出。
很可惜,这位忠厚智慧的老臣并没能辅佐赵恒太久,赵恒即位后不久,他就生了重病,无法再坚持处理政务。咸平二年(999),吕端解职回家,第二年就病逝于家中,年六十六。
就在吕端告病归家的那一年,赵恒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考验——辽国正式下诏伐宋!
这回,赵恒必须独自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