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但也犯过错误,至少有一文一武两位名人冤死在他手中。
第一位:马谡。
马谡如果活到现在,绝对是网络军事大V,至少也得有百万粉丝,纸上谈兵一般人不是对手。
据记载,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可见,人家还是有一定才华的,一般谋士达不到这个高度,何况他还向诸葛亮献过著名的“攻心计”。流传后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马谡的悲剧在于,一个适合搞研究出谋划策写文章的人,竟然被诸葛亮提拔为战将,干了一件不适合他干的事,在诸葛亮北伐时,去守战略要地街亭,后因违背诸葛亮作战命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大败,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死。
诸葛亮斩马谡时流泪,说明他心情很复杂,有对马谡这位曾经有功之人的痛惜不舍,也要对自己用人不当的深深后悔,但重大战疫失败,必须有人出来谢罪,又不得不斩他。对不起了,你死后我只能好好抚养你的后代,别无办法。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从这点上说,诸葛亮在用人识人方面不如刘备,正是自己重大用人失误,才导致战疫失败,马谡被冤死。
第二位,魏延。
魏延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可以说赵子龙第二,在五虎上将相继不在的情况下,无人可敌。可惜被诸葛亮遗计杀害。理由竟是脑后有反骨,担心日后会叛乱。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行事谨慎。但过于谨慎往往是多疑。
现在有一个常用词叫疑罪从无,意思是案发后,某嫌疑人因找不到有力证据,无法定罪,只能判为无罪。其实,诸葛亮临死前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过于谨慎,疑心大,仅仅是预测他以后会反,真是十分荒唐。
其实理由很简单,魏延能力出众,功高盖主,诸葛亮怕无人驾驭了他,那就早早杀掉。
魏延事后所谓的谋反,无非是内部权力斗争所致,有一定被逼的成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封建统治者的一贯做法。不管你有多大功劳,有多大能力,没有利用价值了,威胁我的利益,对不起,杀掉,或弃用。如刘邦杀韩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例子。当然,诸葛亮也不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