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是十分重要的,不断自问,如果什么也不考虑的话我最喜欢做什么,这个问题适用于我们所有人。暂且不提其他国家和社会的国民生活状态,至少在我们这儿我看到的情况大多是无意识按惯性的活着,没有太多有趣之处,看着十分遗憾。尽管都有生计问题,但是否会拿出哪怕一天一个小时带有自主意识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好的,而非一休息了就不自觉地做一个被动休闲的活动。不谈这些浅层且几乎没意义的话题了。
继续阅读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的第一章第六节:伦理学内的分科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区分方式,随着后世发展也有其他分法。梯利将其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实践论理学。“前者发现规律,后者应用规律”。(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第12节。)另一种区分是分为规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前者探究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并尝试提供一套伦理规范;后者只是描述各种伦理规范,并不告诉我们应当尊重哪套规范。自摩尔开始,又多了一个分支:元伦理学。它大致上探讨了伦理学的根本,其任务就是研究伦理领域中的语言使用,例如黑尔把伦理学理解为“道德语言的一种逻辑研究”。(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页。)
作者对上述区分方法颇多异议,以下为作者观点。一、否认了道德规范,如果是道德规范那么相当于某教派的传道书,便成了说教或政治思想教育,而非某种学问。引用了蔡元培的意思和话:应用之学,其实属于术,“惟理论之伦理学,始可以占伦理学之名也”。实践论理学的背后有理论伦理学的支撑。二、区分伦理学与修身书,但二者有一层特殊的关联,区分容易,说清楚难。修身书或实践论理学有另一个说法,即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探讨在具体行业中应当怎样合乎道德地行动。应用伦理学有一个疑问,应用伦理学预设了一套伦理学理论,但问题是伦理学能否提供理论?而伦理学有多家多派的理论,很难说哪家哪派能提供准确且稳定的理论。所以这个称呼就有点问题。作者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哲学并不提供理论,同理,其他学科也并不提供理论,或是谁家的理论,它只能提供某种思考。各个领域有各个领域的思考,仅此而已。但很多名词已然定名,那就将错就错,不被误导就好。三、描述伦理学这个名称也有疑问。描述从来不止于描述,它需要追问事情为何如此。作者的概括言之就是别被已定的词误导了。要对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进行反思,只是提供规范与对规范反思、论证不一定互相隔绝。对伦理学规范的反思会引向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伦理学本身的性质的思考,即所谓元伦理学问题。
这一节内容不少,下一节更多了。我写这个并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自己总结,最后还是要誊写到纸上,反复观看和琢磨。对我这么一个笨人来说,要想自我感觉良好地吸收什么,摘录是必要的第一步,然后再慢慢熟悉。真的没办法,我确实是太笨了,也挺为自己发愁。但又一想刘震云作为当年的河南省状元都说自己是个笨人,我也稍稍释然了,虽然他只不过是那么一说,不得当真。陈老师的这本《何为良好生活》还是很值得仔细研读的,至少给我很多启发和厘清脑子里的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