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艺术之家
对绘画秩序展开再度讨论,协商“叙事”展览在798圣之空间开幕

对绘画秩序展开再度讨论,协商“叙事”展览在798圣之空间开幕

作者: peopleart | 来源:发表于2019-10-31 21:49 被阅读0次

2019年10月26日下午,展览“协商‘叙事’,对绘画秩序的再度讨论”在北京798圣之空间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王静担任策划,尚扬、武艺、王焕青、刘晓辉、祝铮鸣、刘聪、臧坤坤等7位艺术家的近30件作品在展览中展出。展览从“叙事”的迭代问题切入,在展览的契机下,基于艺术家的实践思考,对当下绘画如何思考和调用新的物质要素和思想、心理等要素,以及如何编码、它们具有怎样的特征,以及发挥了何种作用等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深入探讨这一议题,青桐首次超越屏幕和文字,在位于北京798的圣之空间精心筹划了一场绘画群展,在现场与读者们面对面地交流。 

重识绘画的“叙事性”座谈会现场

展览策展人 王静

开幕期间,艺术家及策展人以座谈的形式,就绘画的“叙事性”为切点,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座谈中,策展人王静介绍了本次展览主题的主要意涵:过去更多体现时间性的“叙事”语言,随着绘画所承载的思想结构的变化,“叙事”的结构在艺术家的实践层面也发展出了多种维度的探索,虽然许多艺术家刻意避免作品的语言文字阐释,但语言文字却无法真正远离这些充满理性建构的图像。因而对“叙事”和与此相关的结构秩序的重新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策展人还分享了策划的细节过程,以及几位艺术家在主题上代表的不同向度。

艺术家王焕青

王焕青参展的3件作品,均是他新系列的代表,不管是人物还是场景的描绘,作为纯粹的精神产物,都以一种绘画性的视觉秩序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待方式。

“85时期”的重要艺术家王焕青,从本次参展作品《着火的诗人之二》展开,谈到叙事在历史和当下的多样性,艺术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时代变革,共同塑造了艺术家的世界观。王焕青将自己比作艺术上的“原教旨主义者”,艺术的“神圣性”长久地感染着他;其贯穿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中(文学、电影、戏剧、绘画等),他一直努力地在绘画中追摹这种神圣性。在此基础上,王焕青时常对前人的绘画进行心理分析,试图破译出它们通过怎样的形式或结构来实现视觉力量,这也是他格外注重在绘画中探讨精神气质的缘由。

正如王焕青在座谈中指出的那样,内容并非线性的组合,而是以“映射”的相互关系存在于画面中,这也揭示了王焕青对“叙事”的理解。他曾谈到,自己是属于很需要精神导师的那类人,他很期待文化赋予他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这张作品似乎描绘了“被赋予力量”的时刻;而这种力量的底色是孤独的,也成为了王焕青绘画气质的一部分。

艺术家祝铮鸣

祝铮鸣的作品笔力严谨,一张大尺幅的工笔作品需要酝酿很长时间,而她的水彩作品写意随性、灵动,轻松滋养,两个体系的同时展出,让观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她的艺术。

祝铮鸣从作品中描绘的动植物谈起,比如参展作品《灵机》中的猴子,《翠隐》中的仙鹤等,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这些对象大都带有微妙的隐喻属性。从另一层面来看,这些这些作品隐晦地表达了“万物有灵”的理念;在祝铮鸣看来,人和动物共存于世,都是生灵,不分贵贱,更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在她的作品中,无论动物还是植物更像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叙事”的处理上,祝铮鸣并非将这些隐喻属性强加于观众,她会将这些对象调和到自然的状态,传递出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使观众从画面中获得的感知更加绵延和复杂。

此外,祝铮鸣还分享了对马蒂斯,克莱因等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叙事”的看法,以及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祝铮鸣的创作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她更多依托于直觉和想象的牵引,这种创作的构思方式接近于诗人,想象悬浮于现实之上,因而对作品有更大阈值的创造和把握的空间。

艺术家刘聪

刘聪的作品以日常物和场景为对象,将绘画中的思维关系具体化为冷静内敛的画面调度,细节处张弛有度,此次刘聪参展的6件作品是他新阶段彼此关联的系列作品。

刘聪将“叙事”进一步延展,谈到“叙述”与“叙事”的在语意上的差异,及其在自己创作中的体现。他指出,文学,电影,甚至流行音乐是更具备叙事能力的载体;当代绘画里的叙事很容易落到图像风格的简单归类里,绘画在摄影影像出现之前是文学之外主要的叙事媒介,当现代绘画在图像叙事方面的作用被稀释和取代之后,叙事特征减弱,但依然保留了叙事结构。当“叙事”和结构,秩序,这些比较具有现代特征的词组合在一起,它的含义不再是文学意义上的,而是作用于心理和情感层面的,视觉意义上的;对画家来说,视觉本身成为题材背后真正的主题。

对于当代绘画,刘聪认为其叙事结构的含义是更加敞开的,艺术家将理性细化到对抽象的空间,时间,或者更具体事物的感受里。这个“结构”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之外,在整个艺术机制系统里,被建立在作品和观众,或者和其他关系之间同构起来的场域里。艺术家作为创造者的同时,也被包裹在这个场域里。现在再谈绘画,其实无法回避当下更复杂也更具体的语境,而隔绝在对绘画本体的理解惯性里,艺术家思考的转化能力无时无刻不在被挑战。

艺术家臧坤坤

这次臧坤坤带来的两件“容器”系列作品,既可视为装置,但也并未完全脱离绘画的状态,打破固有的常态,在空间的呈现中容纳更多思维的角度和观念的介入。

展览中唯一带有强烈现成品属性的作品,出自臧坤坤之手。他指出,“其实很多绘画作品的内部的结构和意义已经完全颠倒了,我从来没有对于绘画的明确概念,一幅绘画也可以是一部装置。创作中将各种信息汇集一起,绘画只是我借助的一个手段罢了。”此外他还提到,绘画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虚拟性,如果拿现成品去替代绘画可能意味就不同了。本次展出的作品《容器,应形》就是很好的例证,作品的“绘画”部分呈现了一个宣传栏,而当现成品的不锈钢立柱,球面和画框组合后,现成品中带有的强烈的现实感,使宣传栏背后映射的“特殊审美”更加醒目。

绘画中用材料描绘的“宣传栏”图像,与用不锈钢复制的宣传栏现成品之间相互叠加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多向度“叙事结构”;二者间形体和细节上的对应关系(如绘画里下方的两个球体,在现成品里是放置在侧面的一个球体),亦包含了对画面秩序和空间的重新探讨。本次展出的另一件作品《容器》,是以沥青路面的井盖为对象,综合这两件作品不难发现,臧坤坤对贴近生活的素材更感兴趣,他在周遭随处可见的物品中发现并创造新意;这里面既包含视觉感受的层面,也包含逻辑和理念的层面。这与臧坤坤一贯高度重视语境,重视作品与自身的关系密不可分,他的探索也展现了“叙述者”与“叙事”之间,应该存在某种确切的联系。

艺术家尚扬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参展的3件手稿作品,是艺术家90年代早期的纸本综合探索,画面既保持了抽象性的张力,又不乏即兴的偶得,乃至涂鸦的意外,通过线性的勾勒、色彩的痕迹、材料的肌理等绘画本体语言,将张力直接呈现,其视觉构成具有丰富且耐人寻味的人文内涵。

修养博学的武艺喜欢用不同的媒介来表现城市,从布拉格到京都,从西湖到敦煌,创作了一批由文化和地理构成的系列作品风景,将自己置于更易于触碰表达欲求的游历方式中,这令他的绘画表达直接而真实。2019年武艺又一次来到敦煌,并诞生了这批最新创作——本次参展的一组8件作品,以敦煌写经为母本,快速的线描和文字题笔,流露出平淡天真的书法笔墨趣味,在独特且不可重复的描写间,体现出对艺术的敏感、积累和修养,同时也为读者带来无限地探究与阅读的空间。

刘晓辉作品的结构是紧紧围绕其生活线索(路径),利用绘画语言的造型塑造和对色彩的反复分析,在对于“当下经验”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中,通过在绘画过程中反复地推敲与提炼,运用指向性模糊的题材和寻常的场景事物,力图通过“质”和“量”的渗透反应,来寻找一个“空间”进行反复实践和判断。2015年他的“西西弗斯之谜”引起了艺术圈的强烈关注,那个不断被描绘和出现的“女人背影”——短发、高跟鞋、裸露的小腿成为了上一阶段最具有辨识性的重要图式,本次艺术家参展的两件作品就是来自“背景”系列。

据需展览持续至11月3日。

协商“叙事”

对绘画秩序的再度讨论

Negtiating Narration-Rediscussing

 theOrder in Paintings

主办:798圣之空间

承办:青桐创媒

艺术家:尚扬 | 武艺 | 王焕青 | 刘晓辉 | 祝铮鸣 | 刘聪 | 臧坤坤

展期:2019年10月26日-11月3日

地点:798圣之空间

策展人:王静

助理策展:范良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绘画秩序展开再度讨论,协商“叙事”展览在798圣之空间开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lx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