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陶扩(Chautauqua),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肖陶扩为社区提供娱乐与文化教育,与会成员包括了当时的演说家,教师,音乐家,艺人,牧师和其他各方面专家。因为初次举办地在肖陶扩湖,因此得名。
说白了,就是一堆形色各异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内容当然也是五花八门,涉及广泛,不过根据定义来看还挺正式的。
《周易·系辞上》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易·乾》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啥形色各异的人还能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呢?我第一次看见这个概念就是这个疑惑。
不过换一个角度也许能说通吧。就像你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效率不会很高,而当你外出吃个饭或者散个步回来效率会提高不少。同一个专业,同一个领域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当你与其他外行交流时,他们的思路是否会是一个创新的路径呢?两个不同的行业之间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否可以借鉴呢?
另外也可能是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总有爱好相同的人,当然也就符合“同声相应”了。
通过肖陶扩不但可以交朋友,拓展人脉,还可以交流思想,相互进步,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契的灵魂也未可知。
所谓灵魂相契,我还没肖陶扩好,以后再做讨论吧。
但是随着广播,电视,手机的出现,肖陶扩逐渐消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又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思考生活呢?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又有几个人可以分辨是非,可以控制自己,抵制诱惑,不至于荒废时光呢?
而我认识“肖陶扩”一词是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作者斐德洛在骑摩托车环游美国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哲学理念以身边人,修理摩托车,社会现象等等做为思考对象,融入自己的哲学思想,思考自己的哲学理念,他把其称为肖陶扩,虽然只有他一个人,但是呢他内心有两个人,他通过不断论证,推翻,最终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此我第一次就爱上了这个词。
我想,肖陶扩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顾自遐想,放飞自我,通过脑子里迸发出来的各种想法来论证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最终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肖陶扩也需要一个人有很深厚的知识,一个强大的认知。否则自己肖陶扩出来的并不是自己想要,或根本就是错误的。
网友评论